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都說薛寶釵世俗,到底是好還是壞?看一個標準

“薛寶釵世俗(世故)”,這應該算是一個普遍的認知了,並且正好是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她和林黛玉之間鮮明的差異。

最主要的表現,除了把“仕途經濟”看作男子的正經事,把“女德、女紅”看作女子的正經事,就是她處處與人為善吧,上到賈母,下到小廝小丫頭,她幾乎做到了讓所有與她有接觸的人都“如沐春風”。

例子可謂比比皆是,此處僅舉三四例:

她與寶玉聊天,總是“三句不離讀書(科舉)”,似乎每次說話都在設法把話題引到勸導寶玉讀書上去,這也是寶玉與寶釵之間的根本距離所在。

賈母給她過十五歲的生日,安排了看戲,讓她這個壽星點,她點了兩出,分別是《《西遊記》和《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都是熱鬧的戲,老少咸宜,特別是適合賈母看。當然,後一齣戲是她自己也喜歡的,因為裡面有一個曲子特別令她有同感,但主要還是為了適應生日的氛圍,可老人家的心。

金釧兒投井了,這原是寶玉惹出來的禍,王夫人對著前來問詢的寶釵也未明言,只說是金釧兒把自己的一件東西弄丟了,自己說了她幾句,暫時讓出去,過段時間還要叫回來伺候的,不料她卻尋了短見了。

寶釵冷眼一瞧早就明白了大概了,但她並不追究細節,順著王夫人的說法將責任歸到金釧兒自個身上,還假設金釧兒是貪玩不小心掉入井中而亡;然後又主動應承王夫人,可以拿自己的衣服去給金釧兒作裹殮之用。

史湘雲想做東請客,但財力有限,薛寶釵就主動為她操辦了“螃蟹宴”,讓湘雲好好體面了一回,詩社活動也搞得很盡興。

實際上,以上數例體現的“世俗(世故)”,並不顯得“壞”,甚至放在生活中來看,是“挺好”的;但是至少部分人在說薛寶釵“世俗(世故)”時,卻明顯是帶著貶意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覺得,薛寶釵做這些“好事”,是有自己的盤算的。

她勸寶玉讀書上進,是因為她想擠掉林黛玉,做“寶二奶奶”;她哄老太太開心,是想獲得老太太對“金玉良緣”的支援;她理解和支援王夫人,無疑是為了自己順利地從外甥女變成兒媳婦;她幫助史湘雲,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在老太太面前顯本事,進一步贏得人心……

總之,薛寶釵在賈府的每個動作,都是在為自己和寶玉的“金玉良緣”做準備。

不單是這些“世俗(世故)”的事,像那些諸如關照林黛玉、邢岫煙等人的做法,也幾乎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其實我倒是真的相信,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薛寶釵待人處事那麼好,也的確不是無緣無故的,但並不見得就是全為了“入主榮國府”;到少前期不會如此,因為偌大的京城,薛家能匹配的,難道只有賈府一家而已?

寶釵待人好,除了個性使多,應該是受了出身皇商之族的影響。生意人,不管大小,不是都講究個“和氣生財”麼?同時,生意能做大的人也清楚,投資不是“投機”,千萬不要想著“即時回報”。

同時,顯然也受到了他們薛家今非昔比的現實處境的影響。

所以寶釵待人好顯然是希望能換來好名聲的,但並不是馬上要從別人身上得到現實的好處。

如果有人認為凡是有目的的“‘好”都不是真的好,那麼這世上恐怕不存在那種“好”了。你說父母之愛嗎?的確,它屬於最無私的愛,但真的絕對“無私”嗎?

父母對子女,不管聰明不聰明、努力不努力、聽話不聽話、有沒有出息,都能做到一視同仁嗎?

就說《人世間》裡周秉昆一家,一年春節父親帶著三個子女走門串戶拜年,這是以前沒有的事,為什麼?因為周家老大老二都是北大畢業的;父親考慮到了老三週秉昆了嗎?沒有。

你說父親不愛周秉昆嗎?不是的,但他在愛的分配上是有明顯不同的,至少在“愛的表現”上。

這樣來理解薛寶釵,道理是一樣的。

而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世俗化的過程,那些本來就俗的人們就不說了,像那幾個出類拔萃的“不俗”之人其實也免不了。

薛寶釵免不了,林黛玉免不了,甚至妙玉這樣的“檻外人”也免不了。

薛寶釵只是啟動得太早。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薛家是窮人嗎?這“窮人”是相對而言的,與盛時相比,與當時同樣豪富的家族相比,薛家確實是“窮’了。寶釵必須早早地成熟起來,來努力支援母親,支撐薛家。

林黛玉啟動得遲了點,同時也缺乏依靠。

對,世俗化也要有依靠的。比如,就算她也想給史湘雲辦個“螃蟹宴”,也沒家庭財力和一個哥哥來幫她啊。

她的世俗化標誌,就是對穩定婚姻的嚮往和無法如願的痛苦。

而她待人處事的表現,也隨著在榮國府年月增長而逐漸發生著變化,從她對周瑞家的,對李嬤嬤,對劉姥姥,對寶釵手下的老婆子……態度是慢慢在進行調整的,總體上變得越來越“和氣”。

此外,還令人意外地表示過對榮國府財務狀況的關注,說再這樣出得多進得少,必致“後手不接”。

就是說,林妹妹也慢慢變得不那麼“目無下塵”地超脫了。

另一位“目無下塵”的代表妙玉,倒一直堅守著“檻外人”的位置。但我們也看到,妙玉為了剋制世俗化的趨向,陷入了矛盾衝突之中,最明顯的就是她終究還是做不到如她身份所要求的清心寡慾。

也許寶玉是沒有世俗化的,至少在前八十回裡沒有;但是不世俗化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力量,反而是造成了太多的生死離別。

金釧兒、晴雯、芳官……不都是因為王夫人怕影響寶玉健康成長而一個個趕走,有的死,有的出家嗎?相反,如果他上進得很,一直努力讀書求進,王夫人倒或許又不擔心那些鶯鶯燕燕了呢。

當然,那樣的話寶玉就又不是那個認定“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的寶玉了。

總之呢,做人世俗(世故)一點,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希望以此來獲得一點物質或精神上的好處,也並非上不了檯面,只要這好處不是以害人為前提就行。我覺得這就是標準。

對此,朋友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說:《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而且不僅是封建社會的。幾乎是,你的一切經歷經驗喜怒哀樂都能從《紅樓夢》裡找到參照,找到解釋,找到依託,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這麼有價值的書,怎麼可以不讀呢?並且從任何時候讀起都不會遲!如果朋友你還沒有讀過,趕快點選下面連結購買吧!

現在下單有紅包哦!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