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裴炎助武則天上位後,為何又高舉反武大旗?他到底是忠臣還是奸佞

大唐光宅元年(684年)是個多事之秋,二月,才坐上龍椅55天的唐中宗李顯被廢;十月,輔政大臣裴炎,被武則天以謀反罪處死。

隨後不久,曾經為裴炎求情的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也被冠以謀反罪處死,宰相胡元範、劉齊賢遭罷職流放。

這就有點奇怪了,想想八個月前,二人的合作是多麼的親密無間,他們聯手搞掉了李顯,從此武則天皇權在握,裴炎得封河東縣侯,可謂皆大歡喜。怎麼才過了八個月,二人就反目成仇了呢?

這跟一個月前的徐敬業謀反事件有關,裴炎的罪名就是參與了該起謀反事件。

徐敬業也叫李敬業,是唐朝開國名將李績的孫子。這一年,徐敬業因為犯事被貶為柳州司馬,在貶黜途中路過揚州,偶遇一群同病相憐的哥們。

這群人包括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溫等人。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幾個好友都行走在貶黜的途中,都在揚州相遇了。於是他們藉著酒興互訴衷腸,發洩對朝廷的不滿,越說越激動,越喝膽越大,最後竟然達成一個共識:反了他孃的!

別看駱賓王的《討武檄文》寫得那麼冠冕堂皇,拽掉那塊屁簾就看得一清二楚:這是一群心懷怨恨的野心家,匡復是假,謀私是真。

那麼,大宰相裴炎咋就跟這麼一群小混混扯上了關係呢?

以二人的地位和履歷,估計裴炎都不認識徐敬業,他們怎麼可能聯手呢?根據《朝野僉載》和郭沫若先生的觀點,有個叫薛仲璋的人起到了橋樑作用。

薛仲璋時任監察御史,他是裴炎的外甥,也是魏思溫的好友。

正是透過這層關係,徐敬業派駱賓王去拉攏裴炎入夥,為此駱大才子還編造了一則讖言:“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

駱賓王給裴炎解釋:一片火,兩片火,就是“炎”,緋衣就是“裴”,這話的意思是您老有當皇帝的命。

世上哪有“當皇帝”的誘惑大?於是裴炎當即表態要給他們當帶頭大哥。舉事之前,裴炎還給徐敬業寫了一封奇怪的信,內容就兩個字——青鵝。

很不幸,這封信落在了武則天的手裡,別人看不懂,武則天一語道破天機:“青,拆開就是‘十二月’,鵝,就是‘我自與’,意思十二月舉事,我在洛陽城中策應。”

如此裴炎謀反就算是坐實了。

郭沫若先生還認為,裴炎就是個大陰謀家,當初他為了獻媚武則天,不惜陷害章懷太子李賢。李賢被廢后,他又巧妙利用左金吾衛將軍丘神績,殺害了李賢。

李顯登基後,想提拔岳父韋玄貞為宰相,此舉傷害了裴炎的利益。於是裴炎激烈反對,李顯年輕氣盛,一時嘴上沒把門,說了句:“老子是皇帝,就是把龍椅讓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何況一個宰相?”

裴炎一陣冷笑,轉頭跑進後宮向武則天告密。

武則天大喜,她正愁找不到機會奪了兒子的皇權,才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老裴,一起……

幾天後,武則天指使裴炎、宰相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率軍入宮,一舉廢黜了李顯。

李顯被廢后,唐睿宗李旦即位,皇權落在了武則天的手裡。

裴炎傻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啊,幹掉李顯,分享皇權的應該是我這個輔政大臣,而不是你武則天啊,老武你犯規了……

於是“親密無間”的戰友變成了仇人,武則天想追封武氏先祖,裴炎反對,武則天想誅殺李唐宗室子弟,裴炎也反對。

後來,裴炎的腦子被怒火“燒殘”了,曾經計劃劫持武則天,逼迫她交出皇權。遺憾的是天不遂人願,計劃有變沒能得逞。

徐敬業謀反後,武則天徵詢裴炎的意見,裴炎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尾巴:這事的根源就是因為您抓住皇權不放,只要你還政於皇帝,徐敬業就失去了正義性,根本不用征討他們就敗了。

武則天的鼻子裡噴出一股涼氣:明白了,原來你老裴就是想跟我搶老大的位置啊,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於是武則天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將裴炎扔進了詔獄。

有人趕緊勸裴炎,人在屋簷下,低個頭就算過去了。裴炎卻一梗脖子:“宰相下獄,哪有再生的道理。”一副跟武則天死槓到底的決絕。

不管裴炎在這件事上的是非,但他至少是個清官。裴炎被殺後,裴家被抄沒,結果發現他們家居然“無儋石之贏”。

裴炎死了,身後卻留下兩種既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裴炎是大唐的忠臣,他與武則天的對抗就是為了防止武氏篡權;另一種聲音則認為,裴炎就是個王莽、司馬昭、宇文化及式的野心家。

持第一種觀點的以唐睿宗李旦為代表,二十六年後的景雲元年,李旦宣佈給裴炎平反昭雪,追贈他為太尉、益州大都督,並賜諡號“忠”。

持第二種觀點的以郭沫若先生為代表,在他的歷史劇《武則天》裡,裴炎被描繪成了野心勃勃、詭計多端的陰謀家。

一個人留下黑白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這在歷史上很罕見,那麼裴炎到底是白天鵝還是黑烏鴉呢?

首先,唐睿宗的評價未必中肯,他給裴炎平反,有個人的感恩成分在裡面。

不管裴炎有沒有私心,但他反對武則天霸佔皇權,主張還政於李旦的主張是公開的。也正是這個主張,讓他與武則天走向了決裂。

用哥們義氣的話來講,裴炎是因為替李旦爭取合法權益而遇害的,如今你李旦復位了,怎麼也得投桃報李吧?要不然太不講究了。

因此,李旦的評價其實未必全然公允。

其次,郭沫若先生的觀點缺乏史實證明,其結論僅僅是一種大膽“演繹”。

上面講述的故事中,裴炎與駱賓王的接觸,以及所謂的讖言、“青鵝”,均出自《朝野僉載》。裴炎害死李賢、上官婉兒罵裴炎是王莽、司馬昭、宇文化及等橋段,出自郭先生的劇本。

《朝野僉載》和郭沫若的《武則天》都是小說,不是正史,不能當作事實。

也就是說,郭老雖然個人認為裴炎是大壞蛋,但他也沒有證據,只好借小說的筆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可以支援他的“立場”,但不能將他的故事當“事實”。

因此,將裴炎比作白天鵝似乎站不住腳,將裴炎形容為黑烏鴉,怕也難以服眾。

我個人觀點,裴炎不缺忠誠,但也夾雜了私心。正是這點私心讓他舉措失當,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唐帝國。

其一,裴炎參與徐敬業謀反不可信,武則天嫁禍於人。

雖然裴炎的外甥薛仲璋是徐敬業案件的重要參與人,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裴炎參與其中了。

作為混跡官場一輩子的政治家,裴炎怎麼會被所謂的“讖言”迷惑得忘乎所以?又怎麼敢將自己的前途壓在沒有任何交集的徐敬業身上?

事實上,以徐敬業及其團隊成員的資歷,註定這是一場必敗的舉事,裴炎如果看不透這一點,那就白活了。

當年李賢被廢太子,參與審理案件的除了裴炎,還有薛元超、高智周,裴炎無法一手遮天製造冤案。

李賢被害是個歷史之謎,人們至今搞不清楚李賢、丘神績和武則天三人之間發生了什麼,所有的推論都難以自圓其說。

裴炎與李賢遇害案毫無瓜葛,郭先生的小說情節雖然精彩,但不足信。

因此,說裴炎是徐敬業的同夥,只是武則天除掉裴炎的手段而已,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證據。

其二,裴炎反對武則天既是忠於皇權,也有私心作祟的成分。

我承認裴炎對皇權的忠心,但他這份忠心裡面其實也夾雜了私慾。

比如他與李顯在提拔韋玄貞的分歧上。李顯如此迫不及待,無非就是出於對裴炎的不信任,希望能有自己的人掣肘宰相班子。

裴炎不傻,他一眼看穿了李顯的小九九。作為唐高宗李治指定的輔政大臣,裴炎當然不希望韋玄貞來分自己的權。

在這個問題上,李顯和裴炎都表現得過於急切、激進,相互絲毫不退讓。

李顯時年28歲,可以用經驗不足、血氣方剛來解釋,裴炎呢,怎麼解釋?只能用利益燻心來解釋!

武則天執掌皇權對朝政決策來說不是壞事,也是必然結果,裴炎光被權力迷住了雙眼,沒看清這一點。

當初李治駕崩前就曾經留下遺言:裴炎等人輔政,但重大事件要由武則天拍板。

讀懂了嗎?李治留下了一個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日常的政務由外朝處理,武則天不能干預。但涉及重大事件的決策,外朝沒有決定權,皇帝也不能決斷,必須要由武則天把關。

李治之所以留下這個遺言,一是出於對宰相和武則天的不信任,二是出於對兒子的不放心。

新換上來的李旦相較於李顯,更不具備執政能力,他將自己的一半皇權歸於母親手上是必然的選擇。

別以為裴炎要求武則天歸政於皇帝全是公心,地球人都知道李旦沒那個能力,所謂歸政於皇帝,其實就是讓李旦跟他裴炎分享皇權。

裴炎如此痴心妄想,我只能說,他被豬油蒙心了。

其三,裴炎舉措失當,激化了矛盾,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唐帝國。

裴炎聯合武則天搞掉唐中宗李顯,結果皇權落入武則天手中;又借徐敬業事件逼迫武則天交權,結果導致他與武則天徹底決裂,可以說裴炎連下兩步臭棋,將自己退上了絕路。

假如當初裴炎眼界寬一點,不與武則天合謀廢掉李顯,武則天哪有機會走上前臺?

假如裴炎更有戰略定力一點,站在皇帝的立場與武則天慢慢周旋,武則天怎麼會變得那麼激進?

在接連幹掉裴炎、程務挺、徐敬業後,武則天更加自信了:

“卿輩有受遺老臣,倔強難制過裴炎者乎?有將門貴種,能糾合亡命過徐敬業者乎?握兵宿將,攻戰必勝過程務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於朕,朕能戮之。”

你們誰的脖子比裴炎、程務挺、徐敬業還要硬?那就放馬過來試一試吧!

從此,武則天向龍椅一路狂奔,無人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