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此女才華堪比李清照,為何要親手焚燬自己的詩稿?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選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援,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李清照文采風流,堪稱古今第一才女。

但其實,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女子,才華不亞於李清照,只是她們的境遇不如李清照,傳世作品也不如李清照數量多。不像李清照那樣被人們所熟知。

不過,有這樣一個女子,通常被人們拿來和李清照相提並論。

比起李清照,這個女子經歷了太多的不幸,不僅當時大多數人覺得她不守婦道,連親生父母,最後也把她的作品付之一炬,這個女子就是留下《斷腸集》的朱淑真。

早年家境優越,備受父母寵愛的朱淑真,出嫁後為什麼過著悽風苦雨的生活?

又是什麼原因,讓朱淑真和疼愛她的父母也走向了決裂?

關於朱淑真的生平事蹟,史書中沒有很明確的記載。根據推測,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朱淑真祖籍安徽,生活在浙江海寧或杭州一代。

傳說她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一代大儒朱熹的侄女。

朱淑真的父親曾在浙西一帶做官,也是一個喜歡詩書,雅好古董清玩的文人墨客。

在父母的影響下,小小的朱淑真不知不覺就成為了一個才女,她不僅精通詩詞、音律,而且工書畫,對於古董金石,更是愛不釋手。

從她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女朱淑真,生活得很愜意。她在豆蔻年華經歷了自己的初戀,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甜蜜,也感受到與戀人分別的憂傷。

朱淑真是那個時代標準的大家閨秀,從正面來說,她敢於衝破那個時代的桎梏,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

從反面來說,朱淑真這種大膽、張揚的愛情觀,也為她以後的悲劇生活早早地埋下了伏筆。

少女時代的朱淑真聰明美麗,她心中有著超越那個時代的擇偶條件。

她不要求戀人是什麼達官顯貴,更不求自己愛的人有多少財富,她要的只是兩人之間的情投意合、相互欣賞。

以朱淑真的家庭環境和她自身的條件,她自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所愛的人。

根據她的詩作來看,這個人還曾經是她父親的座上客,也許在少女朱淑真的心中,她找到如此優秀的戀人,父母一定會同意他們締結美好的婚姻。

她的初戀在她眼中是一個白璧無瑕、丰神俊逸的男子,在短暫的相處中,那個男子的溫存與出眾的文采,曾經讓朱淑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但是,不知何故,朱淑真的這段初戀,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不久戀人遠去,朱淑真仍在詩詞中寄託著對戀人的相思之情。

朱淑真的這段感情,雖然很美好,但她並沒有投入得太深,父母因為對她的寵愛,也沒有過多地苛責她。

時間和距離漸漸沖淡了這份突如其來的真情。

初戀的失敗,並沒有讓朱淑真陷入痛苦中,她相信,憑著自己的才情與美貌,她很快就可以找到與自己靈魂更加契合的男子。

不久,朱淑真又結識了一位寄居在他們家中的有志青年,這一次,朱淑真很投入,熱切希望這段感情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因為這個男子在朱淑真家裡借住,所以兩人有了更自由的交往空間,在瞭解這個男子的高遠志向後,朱淑真還寫詩鼓勵這個男子。

用賈誼年少得志和馬援到老終於建立功業的歷史典故勉勵這個男子: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得志,就灰心喪氣。

從朱淑真的詩中,我們還可以感覺到,也許朱淑真在輩分上,是這個男子的長輩。

因為朱淑真在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除了對這個男子的愛慕,還帶有一些長輩勉勵晚輩的口氣。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時的朱淑真與她心中的男子,是情投意合的,因為這一時期,她的詩詞中洋溢著遇到知音的幸福,生活中充滿了情趣。

但是,也許朱淑真的父母,覺得這個年輕人的家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也許是因為雙方的輩分問題,導致他們不能結合,最終,這段感情在朱淑真父母的強烈干預下,又失敗了。

朱淑真情感熱烈,這段在她眼中無限美好的情感,讓她即使在出嫁之後,也很難放下。

這個時候的朱淑真已經二十歲了,父母為了她的婚事非常焦急。一向溫柔的朱淑真,為了這段感情,和父母展開了激烈的抗爭。

朱淑真也在抗爭中耽誤了青春。不時與情人的幽會,讓她更加堅定地認為,自己一定要和這個男子成功結合。

朱淑真的行為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大膽、開放的,在她自己看來,也許這種行為是對父母最好的反抗方式。

也許朱淑真覺得,父母就算再不同意她和這個心愛的男子結合,一旦生米煮成熟飯,也不得不同意他們在一起。

但是,現實很快給了朱淑真重重的一擊,她的父母,竟然不管她是否願意,就很武斷的答應了一個小官吏的提親。

關於朱淑真的婚姻,後人有很多推測,有人認為,是朱淑真的父母失察,將她嫁給市井小吏;

有人認為,父母並沒有失察,只是他們為女兒選擇夫婿的標準和朱淑真自己的標準差異太大。

朱淑真的丈夫,姓名雖然無法考證,但也是透過科舉考試,在江南有過仕宦經歷的一個人。

無論如何,朱淑真自己,對於這段婚事是很不滿意的,甚至是父母逼著他嫁的。

婚後,朱淑真對這段婚姻也有過一些幻想,她曾經想把丈夫改造成,可以與自己有共同話題、有精神共鳴的男子。

但是她的丈夫,對詩詞文墨毫無興趣,反而醉心與官場的應酬,朱淑真在這段婚姻中積累的種種不滿,最終都在她的詩詞中得到了宣洩。

朱淑真婚後生活的物質條件,應該還是很不錯的,如果她真的嫁給了物質條件匱乏的小官吏,就應該沒有機會去參加官太太們之間那些盛大的宴會了。

就是在這種宴會中,朱淑真結識了很多上流社會的官家夫人。

其中雖然也有極少數與朱淑真性情相投者,但更多的卻也是名利場中人,儘管很多的交往讓朱淑真疲於應對,但是他的丈夫,不管朱淑真是否願意,就讓她去進行“夫人外交”。

其實,朱淑真在結婚初期,也曾經有過一段較為舒適的生活,這種生活雖然不像在孃家時,那樣無拘無束,但也很不錯了。

只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新婚的激情退去後,朱淑真對自己的丈夫越來越不滿意,逐漸出現了厭惡的情緒。

而她的丈夫一則忙於公務。對她的內心世界缺乏應有的體察;

二則,在朱淑真丈夫的眼中,自己忙於應酬和公務,也是為了給妻子創造更優越的生活,她想不明白妻子為什麼對他越來越沒有激情,更想不明白,妻子為什麼專注於寫詩填詞,反而不是那麼在意現實的生活。

丈夫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朱淑真也要一同前往,在外地的時光,讓朱淑真更加想念自己在孃家的日子。

只是這種對孃家生活的想念中,更多的似乎是對她在孃家與舊情人繾綣萬千的懷念,而不僅僅是對父母的思念。

朱淑真不喜歡她的丈夫,原因有三個:首先,朱淑真已有意中情人,她對這段感情投入很深;

其次,朱淑真的丈夫是一個投機鑽營,熱衷功名利祿的人,這在一向淡薄名利,目下無塵的朱淑真眼中,也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朱淑真的丈夫不僅投機鑽營,而且學識淺薄,這一點是朱淑真最不能接受的。

在20歲出嫁,到25歲只幾年間,朱淑真與丈夫的婚姻,由最初的勉強湊合,到最終的完全決裂,丈夫對她寫詩填詞的行為,由最初的寬容到最後的鄙視。

甚至認為,寫詩填詞就是讓朱淑真與他夫妻生活極其不和諧的主要誘因。

在與丈夫的多次爭吵後,朱淑真以驕傲的心態,對丈夫的短見,作出了犀利的回擊。

而她的丈夫,也不滿於朱淑真婚後仍然思念著自己的老情人,並把這種思念之情,明明白白地寫進詩詞中。

朱淑真和丈夫開始分房睡了,不久她的丈夫納妾,而她卻一個人忍受著精神上的寂寞和心裡上的傷害。

在漫長的忍耐和壓抑之後,朱淑真終於不在隨丈夫四處宦遊,獨自回到了在杭州的孃家,剛剛回到孃家的朱淑真,就像逃離了虎口一樣,滿心輕鬆。

但是不久,一股沉重的憂慮之情,再次佔滿了她的心房。

朱淑真雖然回到孃家,與丈夫分居,但宋代女子離婚之難,是現代人們難以想象的。

也許,朱淑真也曾經再三和父母說起,自己與丈夫的生活很不和諧,自己的精神世界很痛苦。

但是,也許在朱淑真的父母眼中,女婿熱衷名利和學問淺薄,根本就不是缺點,他們反而會覺得自己的女兒自由戀愛,已經失了體統,又一味追求精神世界的幸福,非常不現實;

最可氣的是,他們的女兒,即使結婚已經有幾年了,但還對老情人念念不忘,這就是不守婦道。

就在朱淑真內心很痛苦,又得不到父母理解的時候,她昔日的情人,竟然以過春節探親為名,再次來到杭州,探望朱淑真。

這時候,距離兩人上次分別,已經過去了六七年,朱淑真的情人也許因為四處飄零,也許因為對朱淑真舊情難忘,所以一直沒成家。

朱淑真雖然嫁了人,甚至有了孩子,但生活於她而言是非常痛苦的。情人聽說了她的遭遇後,也十分同情她,並答應與她重敘舊情,給她帶來心靈上的安慰。

從春節到元宵節的十幾天裡,是朱淑真這幾年來最幸福的時光,兩人再度陷入了熱戀,為了這樣的愛情,朱淑真犧牲了很多,也得到了真摯的愛。

因此就算讓她揹負世俗社會中那些沉重的枷鎖,那些殺人不見血的閒言碎語,朱淑真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朱淑真如此大膽地將她與情人見面、逛街、幽會的情景寫在自己的詩詞中,父母一定認為自己的臉面都被女兒丟盡了。

但是,父母最初對於女兒的這段感情,似乎並沒有那麼嚴防死守,不然就算朱淑真再聰明,她也不可能有機會天天和過去的老情人見面,寫出那麼多直白、露骨的詩詞。

元宵節後,朱淑真的情人就要離開杭州,到他工作的地方去了。當分別的時刻再次到來,朱淑真的內心是忐忑的,她擔心每一次離別,都不能再次相見。

在朱淑真回到孃家的最初幾年,大約在她25歲到30歲之間,她與情人分居兩地,常常需要情人找各種理由來杭州與她相見,雖然朱淑真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光還是孤獨、寂寥的,但她的心中畢竟還有希望。

朱淑真還沒被別人的刻薄言語打敗,她的父母卻已經無法忍受女兒被人指指點點了。他們想盡辦法,不讓朱淑真再與情人見面,漸漸地,朱淑真的情人來與她相見的時間越來越少。

朱淑真好不容易離開了粗俗的丈夫,離開了那個沒有愛的家,自然期待能與情人擺脫這種地下戀情的關係,至少,情人應該在她面臨指責和非議的時候,對他多一點陪伴。

但是,因為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不被朱淑真的父母同意,不被這個社會允許,所以兩個真心相愛的人,註定不能走在一起。

從朱淑真的角度來說,她追求婚戀自由的思想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然而現實很殘酷,她很快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那個社會很多的規則,像一張大網,快要把朱淑真困死在其中了。

在朱淑真30歲以後,由於孃家的強烈干預,朱淑真與情人只能偶爾見面了。

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下,朱淑真還是想盡辦法與情人見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朱淑真四十歲左右,她的情人已經無法堅守這段永遠也看不到希望的地下情了。

情人表示自己不能再與朱淑真見面,朱淑真還愛著情人,但也怨恨情人不能陪自己共同面對世俗的壓力,把所有的艱難險阻都丟給她一個人。這種愛恨相生的情感,折磨著原本相愛的兩個人。

那個與她還有婚姻之名的丈夫,大約也知道了朱淑真在孃家,與舊情人私會的事情,起初還不敢相信;因為他覺得朱淑真怎麼樣也是一個大家閨秀,應該不會作出與禮教相違背的事情。

但是朱淑真的婚外情,在杭州一代越傳越盛,最後被夫家證實確有其事,於是夫家向朱淑真的父母提出嚴正交涉,堅決杜絕她再與舊情人來往。

在這場時間跨度很長的婚外戀中,朱淑真不但投入了熱烈的感情,也獻出了一個女子最珍貴的東西。如果最終不能和情人在一起,朱淑真寧願選擇死亡。

不過,在生與死之間,她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的。為了擺脫家庭的束縛,朱淑真甚至短時間去過尼姑庵。

只是,夫家即使知道她已經出家,也不願意與她離異。而她的父母,大約也是顧忌著家族的名聲,不想把事情鬧大,也不願意女兒離婚。

朱淑真自己雖然提出要出家,但在尼姑庵中,她還是放不下與情人的這段感情。這樣,尼姑庵也不是她可以棲居的地方了。

朱淑真不得已又回到了孃家,這一次回家,連父母也不再包容她了。父母逼迫她徹底斷絕對情人的念想,甚至逼迫她再次回到夫家去。

這次,朱淑真絕望了,但她不願意妥協。在一個悽風苦雨的夜晚,這時已經四十五歲的朱淑真整理好妝容,頭也不回地走向家門附近的一條小溪,毅然決然地投水而死。

朱淑真最終不能埋骨與地下,連她傾注了一生心血的詩稿,也被父母狠心燒燬;直到她去世兩年後,才有一個叫魏仲恭的男子,聽到了朱淑真的事蹟。

對她的遭遇很惋惜,於是四處搜尋她散落的詩稿,編纂成集,這樣朱淑真大約十分之一留存與世的詩詞,才能被我們讀到。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朱淑真是一個敢於為自己的真情,付出生命的剛烈女子。

但筆者認為:儘管朱淑真追求真摯愛情的行為是正確的,這樣毫無結果的愛情,這樣讓她犧牲了名節,犧牲了家族清譽的愛情,也是不值得堅持的。

即使不能和庸俗的丈夫離婚,朱淑真回到孃家之後,還是可以忘掉這份給過她甜蜜,也讓她遍體鱗傷的愛情,安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真正經歷過愛情的人,也許就是會有很多拿不起、放不下的東西。只是,這個世界那麼大,真的只有愛情最重要嗎?

也許有人會說,過去女子的世界是很小的,他們除了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託在美好的愛情與婚姻中,沒有別的途徑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但筆者還是認為,是朱淑真把自己陷在愛情和閨閣這樣狹小的世界裡了。如果她願意,她可以擁有更豐富的生活。沒有愛情,她也許會生活得更好。

此女才華堪比李清照,為何要親手焚燬自己的詩稿?

很多人都習慣將朱淑真與李清照相提並論,其實從詩詞中表現的格局和氣度來看,朱淑真和李清照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朱淑真寫詩填詞,不加雕琢,大多數時候,語言過於淺露直白;還表現在:

李清照的詞作中,雖然也不乏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對季節變換,花木凋零的感傷,但李清照的生命,比朱淑真多了一些堅韌挺拔。

我們去讀李清照的詩,會看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中,有很男性化的一腔熱血,這種非常正面的豪情,是她能夠在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圈子裡,立得住腳的必然因素。

此女才華堪比李清照,為何要親手焚燬自己的詩稿?

李清照描寫的閨閣之情,是可以讓主流社會接受的夫妻之情。李清照關注的,不只是花前月下,還有家國大義。

不可否認,李清照比朱淑真幸運,她有一個真正疼愛她的父親,在婚姻中考慮更多的是她的幸福。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與李清照琴瑟和諧,雖然也有納妾的裂痕,和精神世界的高下之分,但李清照的大半生,都是幸福的。

這些幸福給予的力量,讓她在遭遇第二段不幸婚姻的時候,能夠快速走出來。

李清照的後半生,雖然也很不幸,但是她畢竟得享高壽,以較為平靜的心態,頑強地度過了不同尋常的一生。

此女才華堪比李清照,為何要親手焚燬自己的詩稿?

而朱淑真家庭的社會地位,是不能和李清照相比的,她的精神世界,也只是比大多數女子更豐富,但遠遠上升不到李清照的層面。

有人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也是一個人的終點;也有人說,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人的起點,不是一個人的終點。

現在,身為女性,我們擁有絕對的婚戀自由,但筆者還是認為,我們不應該像朱淑真一樣愛的太過熱烈,好像除了愛情,一個女子的生命中就再也裝不下其他東西了。

愛情和婚姻,對女性來說確實很重要;但是當我們變得雌雄同體之後,愛情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