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場反映四川工業發展的美術作品展,喚起了人們對過往的回憶

5月18日上午,由四川省文聯主辦、四川省美協和四川美術館承辦的“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在全新改造升級後的四川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分為兩大板塊——主題展的四個展廳,展出117件作品(其中典藏作品10件,收藏作品30件);平行展“匠心築夢 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展出館藏版畫作品60餘件(組)。

展覽現場

“天府天工”這一主題,將“天府之國”的美譽與古代經典著作《天工開物》之名相結合,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此次展覽的立意。展覽分為三大篇章——“百廢待興 只爭朝夕”“解放思想 開拓創新”“智啟天府 製造強國”:從上世紀初期中國工業的一窮二白,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大規模工業建設拉開序幕,在風雲激盪的國際背景下奮勇向前,直到如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在這117件作品中,反映交通或相關工程建設類的有近30件,如本次展覽中尺幅最大的國畫《巍巍金橋·建設中的川藏公路》、油畫《西成高鐵》《川藏第一橋》等;人物肖像(含群像)類的約25件,以表現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形象為主,如版畫《脊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雕塑《九院士》、國畫《礦山清晨》等。

觀眾跟隨美術館導覽欣賞《巍巍金橋·建設中的川藏公路》(梁時民、代成華)

其中,版畫《脊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創作者之一、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教授馬力平也來到了展覽現場。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為了完成這件作品,他和另一位創作者石旭專程去了幾次綿陽科技城和“兩彈城”調研考察。從蒐集資料、繪稿刻制到印製完成,歷時約10個月。

“我們特意將這23位功勳科學家的頭像刻畫在石板上,製造出一種接近碑刻的效果,表達對他們的敬意,以及對滄桑歲月的感慨。版畫的背景則結合了1964年人民日報《慶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報道版面,將石刻和絲印兩種版畫語言疊加。”據馬力平介紹,這件作品也被選為美術館典藏作品之一。

石旭、馬力平《脊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此外,本次展覽還有許多表現鋼鐵生產、水利水電建設、化工能源、現代軍工與航天、現代智慧製造以及資訊時代的優秀作品。綜觀這批作品,涉及“三線建設”“兩彈一星”和“西部大開發”等有重要影響的四川特色題材的作品超過30件。

這批作品所表現的物件,在時間線上基本囊括了各個歷史階段四川工業的發展狀況,能夠在整體上反映出自20世紀中葉以來四川工業各重點領域的建設成就。這段令人難忘的工業發展史給四川帶來的巨大變化,第一次透過如此大規模、高水準的藝術展表達,這也是本次展覽的價值所在。

謝強《淬火鋼水鑄風華》

一件件精心創作的作品,彷彿一張張被藝術和情感渲染過的“歷史巨照”,賦予了這場展覽格外令人動容的氣氛——緩緩在這些巨大的畫面前走過時,會情不自禁感到一種熱淚盈眶的衝動。

這種感動不僅來自藝術家的傾情創作,也來自一代代人的奉獻與拼搏。在藝術家的塑造中,無論是功勳卓越的科學家,還是建設工地上的普通工人;無論是三線建設的參與者,還是今天奮戰在築夢路上的人們,家國情懷都是他們心靈世界中最富溫度的精神。

這種感動更來自這場展覽所喚起的所有人對於過去生活變化的深切回憶——工業文明作為現代文明的基石,其發展歷程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同步,且能最直觀地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當觀眾們看到畫家筆下的水電站、鋼鐵廠、立交橋、火車、高鐵、火箭和太空梭的時候,他們其實也看到了自己曾經歷過、體會過的生活,並因個人生活與時代變化的緊密交織而感慨。這種發自心底的感慨,這些情不自禁的回憶,構成了此次展覽帶給人們的最強烈的情感共振。

李暉《高峽出平湖·二灘水電站》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黃宗賢是本次展覽的評審專家代表,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在幾輪評審過程中,在面對一件件參評作品時,也不斷地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以另一種方式回顧了這些年來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程序,感受到四川工業建設者們的奉獻精神,也感受到美術創作者們在作品中投入的深厚情感和心血。”

最打動他的作品,是表現老一輩科學家和工業建設者們的題材。“他們把自己生命中最充沛的精力和最好的時光,毫無保留地傾注到四川工業建設發展程序當中去,用他們的心血鑄造了四川工業的輝煌,那種不畏艱難的付出,那種一往無前的探索,是特別令我感動的。”

黃宗賢同時提到,希望未來在這些以描繪工業生產場景為主的作品之中,還能出現更多有關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更深入表達。“這些建設者們遠離家鄉和親人,來到祖國的大西南投入建設,這段歷史背後,一定也有很多兒女情長的東西會很感人。不管什麼題材,場面僅僅是作為一種題材和內容的指向,藝術作品最重要、最核心的,還在於傳情的深度,在於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形象表達。”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