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缺哪兒補哪兒,90後為老樓加出“左膀右臂”

思南路26弄1號樓的加梯基坑這兩天正開挖,75歲居民徐銀娣每次進出時都忍不住張望。80歲老伴汪君禮幾年前被一場大病“縛”住腿腳,每天只能待在6樓家中等她捎回外頭的“種種”。能下樓看看,是老兩口的心頭盼。

地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思南路26弄,總建築面積約4700平方米,有3幢上世紀80年代初原拆原建的7層老公房。樓內60歲以上老人佔比超75%,加裝電梯意願強烈。然而,小區公共空間逼仄,樓棟排布形制不一,又緊挨著地鐵線,根據評估,“不適合加梯”。

理工科出身的90後社工王棟華偏偏和這個久拖未決的“不適合”槓上了——“缺哪兒補哪兒唄!”

他每天蹲在一線與加梯公司商量解決方案。儘管加梯專業術語龐雜,王棟華拿出當初學習修潛艇的功夫,一股腦鑽進去。樓棟走向呈L型,最適合的電梯位置恰是進出口,那就嫁接一個玻璃廊橋;地下管線錯綜複雜,每往下打一米,就有止不住的汙水溢位,那就重新排設管線;挖基坑、吊裝鋼材,大型機械無法進入,那就以傳統人工模式將笨重鋼材運進社群,再進行焊接。

就是這“缺哪兒補哪兒”的勁頭,將不可能化作了可能——讓這3幢先天不足的風貌區老樓紛紛加出了“左膀右臂”。思南路26弄即將成為瑞金二路街道首個加梯全覆蓋的小區。

曾經“不適合”的個案成了如今“可借鑑”的類案。周圍小區紛紛來“取經”,加梯在風貌區擴圍、提速、增量。

阿姨爺叔在心裡認下了這位“小管家”

以徐銀娣所住的1號樓為例,王棟華和社群幹部們鉚足了勁與加梯公司溝通協商數十次,針對堵點卡點,一項項磨,一個個啃。比如,根據勘測,最適合加梯位置偏偏是樓棟出入口,就得嫁接一個玻璃連廊,居民透過廊橋進入電梯。但這也派生出一系列新問題:新增連廊淨寬不能超過1。2米,淨長不超過1。5米;新增連廊只可延伸至原樓梯間相鄰第一開間範圍內,並滿足防火規範要求……王棟華不僅反覆吃透政策,還在圖紙上直接畫了起來:“房屋安全關係著居民安全,每一個數據都馬虎不得。”“缺哪兒補哪兒”的認真勁,成了王棟華逐漸深入百姓、融入社群的“敲門磚”。“修潛艇是一項十分精細的工作,但凡有一點灰塵都不符合標準,社群工作其實也一樣。”

“這個小夥子肯幫我們裝電梯。”阿姨爺叔在心裡認下了這位“小管家”。如今,遠遠看見這個大冬天忙得熱火朝天只穿衛衣的年輕身影,居民們都會主動點頭招呼。

從只埋頭幹事到溝通融入,需要也被需要

思南路26弄所在的香山社群,典型的熟人社會,居民們生於斯長於斯,老了還是要搭伴做鄰居。“我原本不太擅長和人溝通,剛開始做加梯工作時,只埋頭幹事,後來發現,溝通、融入也十分重要。”王棟華說。

業主意見難統一,是加梯最大攔路虎。王棟華充分發揮自身擅長和數字打交道的優勢,在籤協議前,大致測算好居民的分攤金額及運維費用。雖說加梯公司會提供更明晰的資料,但他先給老百姓交個底,徵詢過程就會更順暢。

不過,社群的細枝末節,也不都能用數字來解決。比如連廊玻璃的選擇,小塊玻璃易於運輸安裝、後期維護費用較少,是“價效比之王”,但卻大大影響緊挨著連廊兩家人家的採光。王棟華又搬出“零距離家園”理事會平臺,讓大家權衡利弊,共同選擇了略貴的大玻璃。“這兩戶居民為加梯作出貢獻,那麼我們也要為他們想一想。”

還有一些小細節,他都得考慮到。比如無障礙通道的坡度要更平緩,老人推輪椅才不吃力。他甚至還有自己的“錯題本”——“每次完工後,我都會覆盤經驗和教訓,便於後續類似問題的解決。”

隨著思南路26弄加梯工程這塊“硬骨頭”被啃下,周邊居民的信心更足了。

“我需要居民,也被他們需要著。在家長裡短中,我不知不覺實現了自我價值。”說話間,王棟華一口氣爬到了6樓,告訴汪老伯:“新年就能乘電梯、下樓曬太陽了。”

作者:王宛藝

圖片:邢千里

編輯:陸益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