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夫妻倆生前救人無數,死後捐遺體,14年後兩架白骨特殊方式"重逢"

2000年,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個小房子內,隱隱約約地傳出了一陣爭吵聲。

“我不同意!”

“我也不同意!”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您和媽把遺體捐了,讓我們後人去何處祭拜?”

面對著身邊紛紛表達著反對意見的家屬,處於“風暴中心”的老人卻絲毫沒有動搖。他說:

“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作一些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後,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

這一番讓人聞之肅立的話,出自一位叫做李秉權的老人之口,他不但是雲南省神經外科學的奠基人和創始人,同時也是雲南省第一位捐獻遺體的醫學教授。

更為感人的是,老人逝世14年之後,他和攜手走過了數十年風風雨雨的老伴,在雲南昆明醫科大學“重逢”了,當然,重逢的方式有些特殊,他們重逢時,是兩架白骨······

成長於磨難之中的醫學大家

李秉權是雲南騰衝人,出生於1922年2月28日。

李秉權的幼年時光是十分不幸的, 在他上小學的時候,纏綿於病榻的父親就溘然長逝了。上中學時,母親同樣因為缺醫少藥再也熬不住,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民國時期的騰衝

眼睜睜地看著雙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最終因為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抱憾而終,這件事對李秉權的刺激很大,在心裡萌發了長大之後當一名醫生,讓世人不受病痛折磨的偉大願望。哥哥嫂子對他的夢想很是支援,靠著三架織布機賣布,供他讀完了高中。

1941年,19歲的李秉權順利地考入了國立雲南大學醫學院,即將開始長達6年的本科學習生活。

然而就在此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個莫大的玩笑。

1942年5月10日,騰衝縣城被292名日寇佔領。家鄉淪陷之後,李秉權和兄嫂之間的聯絡就這麼被人為地切斷了。沒有了兄嫂的幫助,李秉權的生活來源也就斷了。

李秉權

好在,李秉權在學校裡的學習成績十分的優異,靠著學校裡發的“獎學金”、“貸學金”來維持生計。

即便是到了老年,李秉權只要一閉上眼睛,仍然能準確地回憶起在大學時的生活場景。

那時候,他身上的錢少得可憐,扣除掉學雜費,剩下的錢只能買稀飯吃,甚至連個燒餅都買不起。也正是因為吃了六年的稀飯,後來畢業之後,李秉權看見稀飯就反胃,再也沒吃過。

雲南大學的宿舍十分狹窄,燈光也十分的昏暗,教室晚上又不開門,圖書館又不能出聲討論,他只能和同學們一塊去青雲街上的茶館裡面自習。

茶館的燈很亮,桌椅板凳樣樣不缺,問題是他也不能“白嫖”人家,畢竟開門做生意也不容易,雖然買不起茶喝,李秉權每回過去還是會咬牙點一杯白水喝。

孟老夫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艱苦的經歷也造就了李秉權堅強的品格, 讓他越發珍惜學習時光,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剛開學時,李秉權所在的班級裡面足足有五六十個人,等到畢業時,算上李秉權自己,班裡面也只有7個人畢業。

賢伉儷

大學6年的經歷,除了讓李秉權收穫了知識外,也讓他收穫了愛情。

在上大學時,李秉權認識了一位叫做胡素秋的姑娘。

胡瑛

胡素秋的身份可不一般,她的父親叫做胡瑛,是武昌起義的組織者之一,也是護國戰爭的名將,曾經擔任過雲南省代主席。

如此身份,胡素秋身邊自然不乏追求者,而且這些追求者非富即貴,甚至還有吃過“洋墨水”的歸國碩士。

然而,胡素秋對這些人一個也沒看上,反而被家境貧寒的李秉權所吸引。

胡素秋很早就注意到了經常在茶館裡面喝白開水的李秉權,在瞭解到了他的身世之後,不由得更加被他所吸引。

後來,胡素秋在自述中回憶道:“我選中李秉權,是愛慕他的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勤學刻苦,努力鑽研,而且對我一往情深。”

1949年,李秉權花了自己一個月工資買了一支派克鋼筆,然後跟胡素秋求婚了。

早已芳心暗許的胡素秋當然沒有拒絕,當年的12月底,他們就結婚了。

不久之後,夫妻倆一同被雲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所聘用,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批醫師,6年後昆明醫學院成立時,他們兩人又成為了該院的第一批老師和醫生。

大醫精誠

李秉權和胡素秋結婚之後,總共生下了三個孩子,自孩子們懂事起,他們聽得最多的就是“李秉權,急診!急診!”

每當外面的喇叭響起這麼一聲呼喚,父親不管在忙什麼,總會急匆匆地出去,很久之後才會回來。

也正是因為李秉權夫婦工作繁忙,他們一家很少有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大家都是在食堂裡面吃飯,而且都是各吃各的,吃完就忙活自己的事情去。

偶爾有那麼幾次,父母一起在家吃飯了,在家裡他們聊的也不是家長裡短,而是互相探討最近又接收了什麼病人,怎麼醫治的他們。正是因為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治病救人上了,兩人對待孩子們,難免有些照顧不周。

有一次,剛上一年級的大女兒李晴霞放學回家之後,發現剛滿四歲的弟弟李向新沒有像往常一樣過來迎接自己。進屋一看,發現弟弟正不省人事地躺在床上,上前一摸,發現弟弟手腳冰涼。

這時候胡素秋正在上海進修,而李秉權正在腦外科坐診,家裡一個大人都沒有。差點嚇懵了的李晴霞二話不說直接跑去了醫院找到父親,這才將弟弟救了回來。

長大之後李晴霞才知道,弟弟當時患的是中毒型痢疾,這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病死率非常的高。

這不是李向新第一次遇險了,有一天早晨,胡素秋因為有手術,無法照顧留在家裡的李向新,就讓李秉權早點回來給兒子做午飯。

結果過了中午飯點了,李秉權還是沒有回來。李向新餓得難受,開啟水龍頭喝了幾口涼水。

就這麼硬生生地熬到了下午三點左右,李向欣終於受不了了,推開窗戶,打算從二樓跳下去找爸爸媽媽。

好在,李秉權家隔壁有人,看到年僅四五歲的李向新往外跳的舉動之後,嚇了一跳,趕緊喝止住了他。

那麼,李秉權去哪兒了呢?

李秉權

原來,當時李秉權忙完之後,一看到飯點了準備回家為兒子做飯,結果這時候又來了一個急診手術,他忙不過來,就先去做手術去了······

長期的勞累工作,讓李秉權妻子胡素秋的身體留下了很多的隱疾,光腹部就動了三次手術。然而,李秉權因為工作繁忙,三次手術時都沒能陪在妻子身邊。

最危險的一次,胡素秋做子宮切除手術時出現了大出血,休克了。當時李秉權自己正在搶救一個危重病人,分身乏術,直到手術結束之後才趕過來。

對此,胡素秋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她自己也是一位醫生,知道在醫生的眼裡,人命大如天,治病救人高於一切。在病床邊上,李秉權緊緊地握著妻子的手,說:“我無法時時刻刻陪伴你,但是我會用我的一輩子去守護你。”

李秉權做手術

後來,胡素秋因為不小心跌倒引發腦出血,出現了生命危險。為了將妻子從死神手裡搶回來,七十歲高齡的李秉權選擇了親自操刀為她做手術,成功將妻子給救了回來,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為醫學獻身

1993年,71歲的李秉權退休了。除了偶爾參加會診外,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面讀書、寫作,翻譯醫學著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秉權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步入晚年的他,經常會跟孩子們回憶當年的往事。

當年李秉權讀大一的時候,學校裡面十分缺少骨骼標本,學校裡面只有一架標本和全套的全身骨塊,全班五六十個人,根本分不過來。

標本不夠,影響學習,這下怎麼辦呢?

李秉權就跟幾個同學商議了一下,一起跑到距離雲南大學後門不遠的圓通山旁,那個被當地人稱之為“一窩羊”的亂葬崗上,拾撿一些散在外面的屍骨回學校。

用清水洗淨之後,將屍骨放到一邊。準備一個裝滿水的洗腳盆,在上面扣上一個盆,然後在洗腳盆下用樹枝點火。

待洗腳盆裡面的水煮沸之後,再將屍骨扔進去消毒。消完毒之後,將屍骨取出晾乾,然後做成骨骼標本。

當時,李秉權天天對著這種自制的骨骼標本對照學習,他的醫學技術這才得以提升。

李秉權的孩子們沒想到,父親講這個故事,不只是想“憶苦思甜”而已。

1954年時,李秉權曾專門前往青島醫學院學習過,在那裡,他曾經看到過一個特殊的人體骨骼標本。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這位“無語良師”( 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 )生前是一位叫做沈福彭的醫學教授。

沈福彭

沈教授生時治病救人,死後仍然想著為醫學做貢獻。這讓李秉權的內心大受震撼。

當了一輩子醫生,在醫學院教了一輩子書,李秉權對學校的狀況最清楚不過了。雖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可供教學和研究的遺體還是太少,畢竟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對這種事情是比較忌諱的。

按照教學要求,醫學本科學生應該每2—3人解剖一具遺體。但因為遺體數量太少,昆明醫學院的學生是每32~35個人共用一具遺體,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因此,2000年,李秉權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主動跟老伴和孩子們表示,自己死後要將遺體捐獻出去做醫學研究。

很明顯,李秉權的這一提議是不可能當場就獲得家人們的理解和支援的,他們紛紛提出了反對。

雖然大家都知道為醫學獻身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但真的輪到自己的至親之人了,反對也是人之常情。為了阻止此事,李秉權的大女婿林文俏後來專門給遠在海外的妻妹打去了電話,勸她一定不要簽字。

勸阻失敗之後,林文俏又勸自己的妻子千萬不要簽字,就算要捐,最起碼也留下一點骨灰來,葬到公墓裡面去。

不過,林文俏的舉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李秉權的幾個孩子最終理解了父親的心願,連胡素秋都表示了同意。

2005年3月,李秉權教授在昆明逝世,享年83歲。李教授逝世之後,家屬按照他生前遺囑,將遺體捐贈給了昆明醫科大學,骨架被製作成了醫學標本陳列在了學校生命科學館內。

14年後的重逢

李秉權雖已千古,他的書房擺設在接下來的十數年裡,卻沒有任何的變動。胡素秋說,這樣一來,就好像他還在我身邊一樣。

一閉上眼睛,胡素秋彷彿能聽見丈夫在耳邊說:““我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診病雖輕而易舉,但用藥時常只記得藥品的‘適應症’,卻記不清‘禁忌症’和‘配伍禁忌’,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門診啦!你記性好,不要跟隨我退,要繼續為人民好好服務。”

“繼續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胡素秋一直都記得,一直到85歲才正式退休。

2015年12月21日,丈夫逝世十年之後,胡素秋老人無疾而終,享年93歲。在臨終之前她留下了一份遺囑:““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李秉權夫婦雙雙為醫學獻身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2019年9月25日,在昆明醫科大學的安排下,胡素秋的骨骼標本和李秉權的骨骼標本一起,被安置在了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

時隔14年,兩位老人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重逢”了。

在生命科學館的入館須知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人體標本是具有非凡勇氣的遺體捐獻者們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敬重無語良師,志做醫學精英。”

李秉權夫婦也將和其他的無語良師一樣,永遠的留在莘莘學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