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說文解字》說“兔”:十二地支中排第四的卯字有何玄機?

春意中生機無限,卯在十二地支中排第四位

,時值仲春,卯的字形恰似開門之狀,寓意春為一年之始。《說文解字》雲“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地支卯的藏幹是乙木,藤蔓花草、籬笆小樹皆屬此類象。卯月陽氣抒發,草木開始生長,並迎來驚蟄和春分兩個春季節氣,大地復甦了。卯時約當清晨五時至七時,這是一天的開始。古代官署例定在卯時開始辦公,進行報到點名,“點卯”即為此意,類似於現在人們上班的簽到或打卡。古時點名所用的名冊稱“卯簿”、“卯冊”。

十二生肖中,兔子清晨出窩覓食,古人將其與地支卯對應,為“卯兔”。《禮·曲禮》雲“兔曰明視”。《韻會》陸佃雲“兔,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兔子眼睛明亮,敏聽善跳,順和溫善,機靈可愛,這些特徵自古就受到人類的喜愛。從生物分類學看,兔是哺乳綱兔形目兔科食草動物,廣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南北美洲,有超過150個種類。

據說家兔最早從歐洲的野生物種——穴兔馴化而來,而後家兔又隨著人類對它們的馴化逐步走向了世界。

有著管狀長耳的兔子,簇狀短尾,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兔”是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被創造出來的象形字,“象踞後其尾形”的外形特點,在“兔”的字形演變過程中,一直都被比較明顯地保留著。甲骨文的“兔”,大頭短身,有耳有尾。西周早期函皇父鼎上的“兔”字,長耳短尾,立於地面的形象清晰可辨。睡虎地秦簡和小篆的“兔”,雖然書寫介質不同,但字形及筆畫走向大致相仿。

兔善跑,《呂氏春秋·覽部》卷十三《離俗覽·離俗》提到古時的“飛兔”、“要嫋”是“古之駿馬也,材猶有短”。它們是“日行萬里,馳若兔之飛”的名馬良駒。杜甫有詩“飛兔不近駕,鷙鳥資遠擊”就是形容這像兔子飛似的快馬。唐代李賀詩句“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指的是《後漢書》中《呂布傳》描述呂布所騎的馬號曰“赤菟”,後寫作“赤兔”。這赤菟馬的本名中,“菟”是老虎的別稱,用來形容此馬是馬中的皇者,像虎一般兇猛。因此“飛兔”、“赤兔”雖然都指古時駿馬,但相同的“兔”字,含義卻有很大差別。

與“兔”相關的常用字很有限。“逸”是會意字,從辵兔,《說文》“兔謾訑善逃也”。指兔子善跑,本義是逃跑。《國語·晉語五》有“馬逸不能止”,注“逸,奔也”。“逸”字也有超越之意。《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亮少有逸群之才”即為此意。“冤”也是會意字,從兔從冖,意為兔子被覆蓋,捲曲不能伸。不得舒展,引申為冤枉。《廣韻》有“冤,枉屈也”之說。

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兔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在馴化兔的漫長曆史程序中,由於兔本身的溫柔可愛,逐漸被中國傳統文化賦予各種美好的情感因素和豐富的內涵,使之成為祥瑞文化的使者。

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兔形玉器。

兔的繁殖力強,人們透過佩戴或持有兔形玉器祈求多子多孫。嫦娥奔月和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給玉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詩人自古則善用典故詠兔、以玉兔即月兔等詠月。唐代李白《擬古》其九“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賈島作“夜泊疏山雨,秋吟搗藥輪”。

兔兒爺起源於明代,到了清代已經成為中秋必備的盛行之物。

相傳嫦娥派玉兔為京城的人們送藥治病,為了謝絕人們的贈物,玉兔每到一處就變換不同的裝束。為了感謝玉兔,人們不僅把其擬人化成兔兒爺的形象,而且創造出了頂盔貫甲、背有傘蓋、正襟危坐、市井人物等各類造型,色彩明豔,以泥塑彩繪德藝術語言容載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

民間流傳著一個謎語“八月十五月兒圓,閤家圍坐慶團圓,吃月餅,賞明月,兔兒爺月宮忙搗蒜。”是舊時人們歡度中秋的真實寫照。

萬物有靈,兔以獨有的親和力,和吉祥、聰敏、善良、勤勞、多子多孫的形象,踏著中華文明傳承的腳步款款而來。這些積極的寓意,正是中華先民對自身生活的希冀,體現了炎黃子孫自古以來對生命的哲學思考。歷代文人展開想象,抒寫豐富的文化意象,

成為中華民族兔文化發展史上的美麗回眸。這可愛的小生靈或許就是《藝文類聚》所記錄的那束月兔筆毫,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為自己的故事寫下不同時代的精彩註腳。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馬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