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同樣面臨逆境,為什麼齊國被瓜分,秦國卻安然無恙?

當齊湣王滅掉宋國之後,齊國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卻也站在了懸崖邊上。

這時候,如果大家都不敢向齊國出招,等齊湣王穩下來之後,除秦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就只能朝著齊國頂禮膜拜了。

可如果帶頭向齊國出招,卻有可能招致齊國最致命的第一波打擊,白白便宜了其他國家。

在這種背景下,燕國的燕昭王選擇了率先動手。

燕昭王為什麼敢動手呢?往小了說,是因為燕國與齊國有世仇,燕昭王對齊湣王恨之入骨。

畢竟,齊湣王親自率軍干涉燕國內政,幹掉了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

往大了說,是因為燕昭王敏銳地把握住了周邊國家的情緒:齊國已經滅掉了宋國,大家絕不會坐視齊國繼續攻打乃至滅掉燕國。

所以當燕昭王不管不顧地率軍衝向齊國之後,趙國、魏國和韓國立刻率軍跟上,就連遙遠的秦國都派出了一支兵馬隨行。

齊國本來就站在了懸崖邊上,一直襬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嚇唬周邊國家,根本沒留意燕國的突襲,瞬間就被打成了重傷。

這時候,三晉和秦國就準備開心地痛打落水狗了。

原本準備援助齊國拿點好處的楚國,一看齊國這麼不經打,瞬間也起了別樣心思。

當齊湣王見到楚將淖齒之後,立刻擺出一副老爺召見家奴的神態,對淖齒提出了一大堆七七八八的要求。

總結起來就一個意思:齊國暫時遇到了一點困難,從今以後你聽我指揮,擊敗那些烏合之眾易如反掌。

淖齒顯然不是傻子,一看齊湣王這副派頭,於是也不演了,直接把他抓起來活活折磨死了。

隨後,楚軍也成為了聯軍的一部分,跟著一起瓜分齊國。

在瓜分過程中,就能明顯看到秦國和齊國的不同。

秦國當初被打得節節敗退,被迫逃往函谷關以西,卻依然能夠保住基本盤。

而齊國被打得節節敗退之後,立刻就遭遇了亡國滅種的境地,因為無險可守。

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打秦國就算勝利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而打齊國一旦勝利了,幾乎所有參戰國都能撈到好處。

這就有點當初幾個國家聯手削弱魏國的意思,只不過這一次被削弱的主角換成了齊國。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並不是從頭強到尾,但是在秦國弱的時候,卻能得到函谷關的庇護。

其他國家強大的時候,立刻會被聯軍針對,卻沒有什麼天險能夠庇護他們。

於是,好幾個看上去比秦國更有統一希望的國家,在一輪又一輪的針對中逐漸落寞。

最後,當秦國真正崛起,準備一統天下的時候,各國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聯盟了。

其實國家聯盟也像曹劌論戰那樣,講究“再而衰三而竭”,聯盟了幾百年,先後打倒了魏國、楚國和齊國,早就沒有繼續聯盟的動力了,累了。

就算勉強再組織起聯軍,把秦國打回函谷關以西,然後呢?

等秦國休養生息幾十年,然後再出來收割天下,能有什麼改變嗎?

言歸正傳。

在重創了齊國之後,燕昭王還想一鼓作氣,徹底滅掉齊國。

但他的這個舉動,遭到了重臣劇辛的反對。

劇辛不虧是搞外交出身的,他對燕昭王說:“我們之所以能重創齊國,是因為齊國太過強大,以至於遭到了其他幾國的共同反對。如果我們徹底滅掉齊國,併吞掉絕大部分利益,那我們就會是下一個齊國,被其他國家共同針對。與其這樣,不如趁勢多撈點好處,留下一個弱勢的齊國。”

客觀地說,劇辛這番言論很有道理。

齊國沒有天險,所以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共同針對,可是燕國也沒有天險,一旦被其他國家針對,下場肯定也是如此。

更何況,當時的齊國雖然只剩下兩座城了,但這兩座城是齊國翻盤的最後一絲希望,必然雲集了一大堆愛國志士。

想攻破這兩座城,不付出巨大的代價根本就不可能。

而當時的燕國並沒有強大到,可以無視周邊國家的程度。一旦在齊國身上投入太多的沉沒成本,焉知其他國家不會趁勢偷襲燕國呢?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齊國只剩兩座城了。讓燕昭王就這樣放棄,他顯然不甘心。

樂毅看懂了燕昭王的心思,於是決定換一種打法,那就是攻心為上。

如果天命在我燕國,那麼就等這兩座城池的守軍主動投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證明齊國氣數未盡。

這才是樂毅最後放著兩座齊國城池圍而不攻的主要原因,什麼田單橫空出世、樂毅養寇自重之類的話題,也就湊個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