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農曆小年,為何有人過臘月二十三,有人過二十四?

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北方過小年,為何提前到二十三?

老家有句俗話,叫“過了臘八就是年”,意思是進入臘月,就是農閒了,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就可以靜下心來為迎接新春佳節做準備了。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即使是到了農曆的年底,人們仍就過著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的生活。

生活的表面不管如何“平靜”,但是,一進入臘月,出外打拼的遊子,心就像長了草一樣,為了一張返鄉的車票而寢食難安了。

尤其是小年之後,人們上班的心思就會一日淡如一日,因為,在農村老家,過小年,就是迎新春的序幕了。

民間有諺雲:“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兒貼門神兒。”

在我國北方,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而在小年這一天,是有個非常重要的儀式要年年例行的,那就是“祭灶”,所以,小年又稱祭灶日。

所謂“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爺。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民間傳說,每年小年這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

小年夜,得把灶王服侍好,給點糖吃,讓灶王的嘴巴甜甜的,好“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據說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才輪到祭拜祖宗。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一些地方流傳,過小年為“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則是臘月二十五。

其實,傳統的祭灶日為臘月二十四。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

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另外,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也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直到清朝乾隆朝,祭灶日仍為臘月二十四。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清嘉錄》也說:“

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直到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北方人家,為何會將祭灶日提前到臘月二十三呢?應該與清宮的祭俗改革有關。

清朝中後期,朝政日艱,國庫難以為斷,所以,為了“節省開支”,清廷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時,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

皇帝老兒提前拜祭灶神,此俗也漸漸為北方地區的百姓所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拜祭灶神。

南方大部分地區,由於“天高皇帝遠”,受清廷影響甚微,所以,這才保持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