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龐統很早就看清劉備真面目,臨終前拼命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沒懂

在整個三國時期,有傳言說:臥龍和鳳雛得一人便能奪得天下。可見當時的社會對諸葛亮和龐統的社會價值有多高。而他們兩人正好都是劉備的手下,諸葛亮的威名就不用說了,與諸葛亮相比,龐統的一生就比較坎坷了

大家都知道,龐統和諸葛亮師出同門。當時龐統在東吳,孫權的地盤,名望也極高,龐統也有意投靠孫權,不過,孫權卻是個外貌協會的,覺得龐統長的醜,而且說話狂妄,就非常不喜。但孫權說話還是比較委婉的,於是說,有需要自會聯絡先生您。

龐統在孫權這裡碰壁,於是想投靠劉備。劉備非常高興,親自迎接,但一看龐統面貌,又覺得不像智者,不禁產生了懷疑。

但是當時諸葛亮對於龐統是瞭解的呀,所以就替龐統說了些好話,劉備當時心裡還是有點不太相信的,但是面子上還是接納了龐統,而且在之後也是有意試探他的本事,龐統好在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所以劉備便開始重用他

龐統在自己的職位上也是盡職盡責的,同時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龐統跟隨劉備也有小兩年的時間,按理來說朝夕相處的,彼此之間應該是相互瞭解的,但是一件事讓龐統覺得並未看清過劉備

《三國志》中記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是龐統為了幫助劉備征討西川出的主意,簡單來說,就是直接趁著劉璋與劉備相會於涪城時,便拿下劉璋,如此便可以一舉得益州。龐統這個奇謀,用在劉璋身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劉備卻當即放棄了這個策略。劉備認為,自己恩信不足,剛到他國,就採取這樣的冒失行為是不理智的

其實在這之前,他們有過一場和劉璋在一起的酒席,當時龐統心裡已經有主意了,他和魏延商量,想趁此機會直接拿下劉璋,這樣劉備也不用辛苦的攻打了益州了,可是劉備沒有采納,還將魏延喝退了

然而時隔不久,劉備和劉璋之間矛盾更加激化,幾經折騰之後,劉備最終打到了昔日與劉璋相會的城池——涪城。在這裡,劉備終於釋放了心中的壓抑,他命人準備慶功酒。

將立功的人該賞的便賞了。但是說實話,劉備這場仗打的不光彩,可是劉備偏偏弄得很高調,在宴會上,劉備說“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聽到此話,心中就不快了,之前推薦使用擒劉璋之計,你不但不採納反觀把我大罵一番。

現在卻大擺宴席。龐統便道:“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從這句話來看,龐統是戳中了劉備的痛點,龐統認為劉備以攻打劉璋為樂,所帶之兵絕非劉備口中的仁義之兵!

劉備後來可能也明白了,這樣做的確是不好,所以就應承了一番龐統,可惜的是龐統早就領教了劉備的真面目。

好心的龐統還提醒了魏延一番,可惜的是魏延沒有聽懂

龐統臨死之前也是將自己的心聲說了出來,而魏延雖然給劉備立下了功勞,但是就是因為一個小差錯,也慘死了

看來,當時龐統的一番苦心提醒,魏延是徹底忘了個空。倘若,聽取龐統的意見,一直深記伴君如伴虎的教條,做好本職工作,魏延也不會如此

世人對於劉備這個人的評價也是頗多的,單純地從《三國演義》中去了解劉備是不夠的,畢竟小說這種東西會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而且裡面的主人公肯定是會得到包裝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或者喜歡三國時期的歷史,那我建議你去看看《三國志》,可以說沒有《三國志》就沒有《三國演義》

當你去品讀《三國志》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人物都會推翻你之前的評價和想象,這個會更真實。

有人說看《三國演義》更具趣味性,但我想說史書裡面的記載更耐人尋味。梁啟超稱讚《三國志》“真正之最低限度地必讀國學書目之一”,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個人還是要多讀一讀《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