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女媧究竟是誰?她與驪山老母啥關係?透過神話故事,一文詳細解讀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女媧氏、伏羲氏在先秦史籍中被尊為中華民族各系的祖先,有人說他們是兄妹,有人說他們是夫婦。

他們創造萬物,繁衍人民,被尊奉為神明。從神話傳說中看到的歷史,把他們看作我國許多民族的祖先,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1、女媧的來源

最早記載女媧來源的,要算戰國末期屈原的《楚辭·天問》,它說: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這兩句話在漢唐以來註釋家有多種解釋。

王逸《章句》說:

“言伏羲始畫八卦,修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而尊尚之也。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

柳宗元《天對》答雲:

“媧軀虺號,佔以類之。胡日化七十,工獲詭之。”

他們的意思是說,女媧自古以來傳說人頭蛇身,一日可以變化七十次,這種身體,哪個工匠能創作?

屈原所作《天問》,乃是根據楚國王宮裡牆壁上畫著的上古時代的傳說故事而寫成的。

女媧人頭蛇身,所謂一日七十變,不過是各種不同姿勢而已。

洪興祖補註:“媧,古華切。古天子,風姓也。

《山海經》雲,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注云,女媧,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其腸化為此神。

《列子》曰,女媧氏蛇首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注云,人形貌,自有偶與禽獸相似者,亦如相書龜背鵠步,鳶肩鷹喙耳。”

女媧氏之蛇軀,意指身體像蛇一樣柔軟頎長。當今有些文學家、小說家在形容美女的苗條身姿時,也說其腰身像蛇一祥的柔軟活波,有曲線美。

有謂女媧為神農氏炎帝之母,徐文靖《管碩記》雲:

“按《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登繫有媧氏女,世稱女媧氏,人首蛇身,一日而七十化,誰為制匠而圖其體乎…亦如世所謂文王虎肩,仲尼龜背,班超燕頷之類耳。以此求之,無足怪也。”

2、女媧與伏羲的關係

有關女媧、伏羲為兄妹者。

《通志·卷一·三皇紀》引《春秋世譜》謂:

“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學者夏大霖《屈賦心印》雲:

“女媧氏與太昊、伏羲氏同母生,而神靈佐太昊,正婚姻以重夫婦之別。太昊氏沒,共工氏名康回但亂天常,女媧誅之,代包犧立極,是為女皇。生體貌醜,至雲牛首蛇身,煉石補天,斷鰲立極,皆誕說也。”

王邦採《天問箋略》謂“而女媧為伏羲女弟”。唐詩人盧間《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則以女媧和伏羲是夫婦關係。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引《路史》雲:伏羲沒,女弟㚿媧立。《三墳》又云,伏羲後也。長沙子彈庫楚國帛書的記載證實了在戰國楚人傳說中,伏羲和女媧確屬夫妻關係。

南方少數民族稱伏羲妹為kuel。

今廣西都安、凌雲、三江、象縣等地瑤族也以上古洪水時,女媧、伏羲兄妹結為夫婦,並認為他們是伏羲、女媧氏的後裔。貴州侗族和湖南鳳凰北鄉、吉首乾城苗族也有這個傳說。雲南藏族中間流傳著《女媧娘娘補天》故事,四川中江縣流傳著《伏羲兄妹制人煙》都說:大洪水後,伏羲女媧兄妹乘竹籃逃生,先是摶土造人,後來他們兄妹結成夫婦。

3、女媧族的遷徙傳播

女媧神話是隨著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由中原一帶傳入南方長江域及西南各地的。

一個途徑是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陝西一帶,經四川省西部向南傳入四川、雲南等地。這一流傳方向,是透過遠古遊牧民族羌族祖先的遷徙來實現的。

一個途徑是從黃河中下游一帶經長江中下游地區向西南地區流傳。這一流傳方向,是透過戰爭,人口遷徙,民族融合來實現的。

女媧氏這一氏族,傳襲多代,最少也有幾百年,甚至千餘年,他們主要的一支從西向東遷徙、再分出另一支南遷。

從藍田東遷的一支,無疑第一站便是近地的潼關。那裡有風陵渡的風后陵,即《水經注》的女媧氏陵。

戴延之《西征記》說是風姬,伏犧、女媧,風姓也,此當是女媧之墓。

風陵,《史記·秦本紀》及《魏世家》、《年表》、《戰國策·燕策》都作封陵,《竹書紀年》作封谷。

《元和郡縣誌》載:風陵堆山在河東縣南五十立裡,與潼關相對。

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則風陵堆即風陵渡,在黃河北,永濟縣。今永濟縣南,當黃河由北向南流折而向東的彎曲處,亦即渭水注入黃河的地方,有地名風陵渡。則風后陵早已沉入黃河之中,原曾分屬於南岸陝西潼關縣。

隨著女媧氏逐漸東遷,河南、山東等地在其傳說的居留地都建立女媧廟。如《登封縣誌》載:三皇廟,在少室三寶寨上。鄭康成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宋均以燧人氏、伏羲、女媧歸三皇。

《開封府志》載:

汜水縣南十五里,上有伏羲廟。其西曰白正嶺,有女媧祠。

黃河中下游一帶以“蛙”為圖騰的氏族,把他們的首領崇拜為“媧”,並創造出許多有關女蝸的神話,這些神話傳到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區,也迎合了這些地區的人們對女性崇拜的心理,便很快為人們所接受。

有人認為侗族至高元上的祖母神薩歲,是侗族化的女媧神。

因為薩歲的形象、立四極、煉五色石補天、除黑龍、立婚姻制等傳說,幾乎和女媧氏的傳說一模一樣。壯、水、布依也流傳有女媧、伏羲的神話。

清代陸次雲《銅溪纖志·蠻僚》記載,貴州、湖南的苗族祭祖時,“用巫設女媧、伏羲位”。

貝清橋《苗俗記》也說:

“苗婦有子,祀聖母;聖母者,女媧氏也。”

貴州、湖南苗族的聖母女媧,與雲南哀牢山彝族祖靈葫蘆裡的龍女媧,視為苗祖相對應。

由廣西遷往滇南屏邊縣的瑤族,他們把盤古、葫蘆和伏羲兄妹相結合,供奉盤古王。傳說,有雷公拔牙教伏羲兄妹栽種,長出一個葫蘆有土倉大,兄妹避入其中得免於洪災,然後結婚繁衍出漢、瑤各族。

4、女媧的地位之謎

又有說女媧,風姓,繼承伏羲氏為女皇。且有人列她為三皇之一。

馬其昶《屈賦微》:

“案《帝王世紀》,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一號女希,是女皇。女帝始於媧,故日登立為帝。承庖犧制度,是其所尚之道也。”

《世本·姓氏篇》也說:

“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

《三皇本紀》說:

女媧亦名女希。《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

王充《論衡·順鼓》:

俗圖畫女媧之象為婦女人之形,又其號曰‘女’。(董)仲舒之意,殆謂女媧古婦女帝王者也。故祭女蝸求福佑也…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之足以立四極。仲舒之祭女媧,殆見此傳也。”

《呂氏春秋》高誘注、《風俗通》和鄭康成注,把女媧氏列為三皇之一。其稱女皇、女帝有根據的,符合古代母系氏族社會實際,以始祖母為族長、酋長和部落聯盟首領。

王符《潛夫論·五德志》雲:

“世傳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或為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非未可細也。”

而唐代丘光庭《兼明書》謂:

“經典於女媧、燧人、祝融並未以皇帝稱之。”

借否定女子女媧氏曾為皇為帝,來暗地否定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合法性。帶有政治含意,但脫離了史實。

5、女媧與驪山老母的關係

《遁甲開山圖》說:

“女媧氏歿,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駘蝕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又注云:

…自女媧至無懷十五代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歲。”

這些數字只能形容其久遠,構成一個伏犧氏氏族的繼承系統。

伏羲、女媧氏起源於甘肅、陝西的黃土高原。

張振犁《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說:

“女媧陵墓,在中原地這散佈很廣,西自陝西,東到山東,南到河南,北至山西,女媧陵、女媧閣、女媧墓、女媧廟,歷歷可數。”

在今西安市東四十里驪山北麓方圓百里之內,分佈許多與女媧氏有關的地名。

《路史·後紀》:

“女媧氏滅共工而遷於中皇之原(今陝西平利縣境內),所謂女媧山也。繼興於此。”

乾隆《臨潼縣誌》:

“麗戎國古女媧氏,繼興於此。”

以驪戎的祖先為女媧氏,驪戎所居地便叫驪山。陝西潼關縣、藍田縣和山西趙城縣、山東濟寧縣都有女媧陵墓,標誌著女媧氏部落歷代的首領是由西向東遷徙的。

今驪山北麓有女媧氏谷,西麓有女媧氏莊(當地稱媧氏莊)。宋敏求《長安志》引《後魏風土記》雲:“西有尊盧氏冢,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

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引《三秦記》說:“驪山巔有三皇廟,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道…又呼人祖廟。”

因女媧氏被華夏族視作人類祖先,祀的為人祖女媧氏。元以後訛為仁宗廟,今驪山最高峰有村名仁宗廟,臨潼縣仁宗鄉以此得名。

《太平寰宇記》卷廿六藍田縣:

“有尊盧氏陵,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於此。”

《陝西通志》:

“三皇祠在藍田縣北三十里,祀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蓋伏羲氏、女媧氏皆華胥氏所出,故祀於故里。”

華胥氏為伏羲、女媧之母,今藍田縣華胥鄉所在的華胥街,畢沅《關中勝蹟圖志》稱為華胥渚,即華胥氏遷居之地。

《西安府志》謂華胥氏陵在藍田縣西北三十五里,伏羲氏母華胥氏所居。尊盧氏為華胥氏的後裔。

由於“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故稱女媧為驪山老母。儷,即用二條同斑紋的鹿皮為聘禮娶妻,斑紋鹿皮叫麗。

驪山老母又稱梨山老母,是關中人對女媧氏的尊稱。現驪山西繡嶺的老母殿,傳為漢武帝時的女媧祠。殿上塑女媧氏,手持五色石。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均記載有老母殿。

宋敏求《長安》中一則神話說:

“唐李筌於此遇驪山老母,說《陰符經》。傳教既畢,令筌取水。筌乃攜瓢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泣名咽瓢泉。”又說因“驪戎來居此山,故以名”。

其實驪山因伏羲、女媧以驪皮為嫁娶的聘禮而得名。後來,夏禹封黃帝子孫於酈,後以為氏,見於《姓譜》。這一支後來形成姬姓驪戎。

《論語·泰伯》載,周武王十大功臣之一的麗山氏,即驪戎的女酋長。《竹書紀年》有“周成王三十年,離戎來賓”。

沈約注:“離戎,驪山之戎。”亦即《史記·秦本紀》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麗、酈、驪通用。

春秋後期,晉伐驪戎,俘驪姬歸晉,晉獻公夫人也是驪姬。晉遷驪戎于山兩少水中游(今陽城一帶)。

後來秦東取驪山之地,登麗邑。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6年),改為麗縣,即今臨潼縣。

乾隆《臨潼縣誌》說:“麗戎國,古女媧氏,繼興於此。”

驪戎之後為驪氏,亦作儷氏。見於《通志·氏族略》。

《古今姓氏書辯證》上平聲五支:

“驪,出自姬姓之戎在驪山者,因山以為名,國以為氏,晉驪戎之國是。”

郡望出新蔡郡。而《路史》謂:

“仲衍孫戎胥軒之妻,酈山氏也,蓋即驪侯。”

其子孫是為東夷族嬴姓,這一支南遷至河南南陽市北,西周後期被呂國所並,其後為酈姓。

黃帝之後姬姓酈國之裔有酈姓,如漢高祖右丞相、曲周侯酈商,高陽人:酈商兄酈食其,漢高祖廣野君;北魏涿鹿人酈範,尚書右丞,子道元,河南尹,著《水經注》四十卷。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