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文國際化不是不敢,國家文化國際化還是國家法律

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

作為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幾千年前,人們為了更好地交流,終於在日常生活的觀察中創造了文字。從甲骨文開始,發展為今天的方塊字。一筆一劃之下,也是時代變遷的痕跡。

而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文雖不比英語一樣是國際通用語言,也已成了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直到如今,中文的“國際化”依然不是很明顯。

在這一現象,被我國著名國學大師解讀為“不敢”,因為如果用中文籤條約的話,西方人未必能夠真正看懂。在這一論斷背後,也是對於國家文化深深的自信。

曾仕強

文化差異

正如世界上流行的一種說法:

西方的發展史,很大一部分也是對外擴張的歷史。一直走在對外交流的路上,在此背景之下,西方人所使用的語言也比較直白易懂。

例如世界通行的英語,用於表述時也習慣採用最直白的說法。如今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籤條約時都採用英語,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或許正是出於我國古代的封閉性,人們在說話做事時更倡導“委婉”一些。拿我國唐宋時期最為鼎盛的詩詞來說,直白的詩句永遠得不到世人的矚目。

反而是寓意越深,人們必須通過了解更多內在緣由之後才能讀懂的詩,更受到人們的青睞。

所以籤條約時用的語言,必然越直白清晰越好。

再加上,西方人普遍難以理解方塊字。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並沒有那麼容易消除,即便如今的中文已經走向世界,成為通用語言依然有著很漫長的路要走。

作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西方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理解。

文字的本質差異

中文難學,漢字難寫,這幾乎是每個學習過中文的西方人的共同感受。

作為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當之無愧地成了“很難寫”的文字。不同於英語,無論單詞再長,也脫離不了26個英文字母的模式。

畢竟,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就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自小就接觸著方塊字,對此的感觸還不是特別深。同樣的漢字文章,在部分西方人看來也就像天書一樣了。

能夠看懂聽懂,是人們使用語言時的必然要求。如果連用起來都很吃力的話,也就不存在會被廣泛使用的可能性了。

而廣泛使用的英語屬於形合語言,而中文則屬於意合語言。英語重結構,而中文需要從意境去理解。這也就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了兩種語言的不同理解難度,當使用英語裡簽訂條約時,雙方對於內容基本沒有異議。

相比於外國的字母文字,我國的象形文字實際上更好理解。但對於不是土生土長於中國的外國人而言,嘗試起來的難度也不低。

在由方塊字組成的條文中,理解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簽訂條約關係到多個國家之間,沒有哪一個國家敢貿然“嘗試”,也就使得中文很難出現在條約上。

即便對於一個常年居住於中國的“中國通”,實際上也並不是真正懂得中文與漢字。要深入瞭解一個國家的語言,必然要深入到該國的文化根基中去,否則容易鬧出笑話。

例如一些當下的流行語,哪怕寫出來的句子,每一個字都認識,但對於沒有了解到其背後來由的人而言,也是非常迷惑的。

作為國學大師,曾仕強對於中華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感不必言說。但正是在這樣透徹的瞭解之下,他才坦誠向世界推行中文的困難性。

不是中文不好,作為流傳幾千年的語言,中文有著獨特的魅力。但要推行於世界,也必然要考慮到難易程度。

幾十年前戰火紛飛時,曾有其他國家意圖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但這種做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了,紮根中華大地千百年的文化,沒有那麼容易被改變。

同理,要讓世界普遍接受這樣的文化與語言,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中文推行受到“限制”的大背景之下,人們更是要考慮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去推行。在強大的人口基數與流動之下,中文已走向世界。

但要被真正地接納並廣泛使用,或許人們還應該有更多的考慮。讓西方人接觸到更多的中華文化,再將中文滲透其中,熟能生巧之後,中文的理解也就不再那麼晦澀了。

當然,中文不被運用到條約簽訂中,只是給我們帶來了困惑,並不意味著對於中華文化的不自信。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交流必不可少。

自遠古走來,中文帶著神秘的面紗。神秘而不迷惑,才是對外的真正的力量。當有一天,世界簽訂條約也敢用上中文時,我國對外的文化推行也將更深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