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的今天】戰國時代,諸侯國的關係,誰強跟誰混,到處找大哥

導語:戰國時代,諸侯國關係,誰強跟誰混,到處找大哥,相愛相殺,不甜不膩,分合不定,轉眼間反目成仇,友誼的小船靠啥支撐

戰國時代,利益紛爭非常複雜,今天秦楚聯姻,明天趙魏韓聯盟,後天五國伐秦,後有五國伐齊,各大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好時,不甜不膩;恨時,卻大打出手,真是相愛相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都是脫離了周朝的控制,而各自成立的國家,這就會涉及到對於周朝土地、人口、權利等等內容的劃分,這會涉及到利益分割的大小,而一旦有了利益上的糾纏就一定會爆發戰爭。

我們透過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來看,可以發現在那個年代裡,聯盟和對抗的關係是不確定的,有的國家透過依靠其它國家的發展,來進行自身發展,不停的在各大國家之間尋找盟友,導致了局勢的瞬息萬變;也有的國家因為歷史的問題而進行種種爭鬥……。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說,在整個戰國時代是沒有絕對的朋友存在的,各個國家之間是互為依靠還是互為敵對,更重要的是要看現實利益,要看一個國家對於格局的掌控程度,以及對於時代的依靠程度。本篇文章來分析一下,看戰國時代的利益紛爭點到底在什麼地方,又是如何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不確定關係?看一看到,友誼的小船到底靠啥支撐?

樹大招風,強者為敵

第一個因素在於對強盛的國家的對抗上面;這是戰國時代形成聯盟的一個最普遍的因素,也是最常見的聯合方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戰國中後期的合縱;合縱形成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形成的強盛綜合國力,危及到了其它國家的切身利益。

為了避免在秦國東進的道路上蒙受利益損失,各大國家決定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以六個國家的實力來抵制秦國的東進,遏制秦國的發展,獲得比較安定的外部發展環境,然後來發展自身實力以彌補單個國家與秦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秦國越強盛,越危及六國的發展

這種差距主要用來解決實力的壓倒性優勢所帶來的影響,因為當秦國的國家實力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單個的國家已經不能夠完全的抵抗秦國的進攻,那勢必就會蒙受很大的利益損失。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它們一定會選擇盟友,希望透過人多勢眾的優勢來改善實力上的不足;因此,在戰國後期,經常能夠看到六國合縱的景象出現;不過這種聯合的優點並不是十分的明顯,表面上來看它確實可以達到一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程度。

畢竟在戰國時代,軍事實力的提升上面主要著力點在於單個士兵的作戰能力上,所以戰爭的主要解決物件還是人,這種差距彌補起來其實比較容易,如果在獨立個體的對抗上面不能夠取得勝利,那麼可以採用以多對少的方式,畢竟人的實力發揮是有限的,哪怕一個人再強大,他可以一敵十,難道還可以敵百?以抵一萬嗎?

六國為自保,合縱抗秦

所以,六國合縱能夠聚集起更多的兵力,從而在數量上壓倒秦國,以彌補單個士兵作戰能力的不足;可是它的缺點同樣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六個國家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自身的實力不受到損失,保障秦國在東進的道路上不危及到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因此,對於燕國、齊國這樣與秦國沒有直接相連土地的國家來講,它們是不可能心甘情願的為合縱貢獻力量的,因為這些國家本身就以秦國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它們就不需要多此一舉地,透過合縱戰爭來維護國家發展的穩定。

利益使然,諸侯國聯盟內部不穩定

而魏國、韓國和趙國這幾個國家因為是秦國的鄰國,所以在戰爭當中是首當其衝的,它們自然希望透過戰爭來得到一些利益;而且因為並不是切實的聯盟,所以每一個國家都想付出最少的代價而獲得最大的利益,六個國家本身就是存在內部爭鬥的,這就導致聯盟本身就是不穩固的。

在戰場上爆發出來的內部矛盾,就會很容易影響到鬥爭的結果,以至於我們看到的六國合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導致歷史上的合縱戰爭,幾乎沒有勝利的時候。再者,還有燕國的蓄意伐齊,也是證明這一方面的一個例子;燕國在燕昭王變法之後國家實力迅速的提升,有了與齊國一戰的機會,但當時的齊國已經積累了很強盛的國家實力,憑藉燕國一個國家很難取得對齊戰爭的勝利。

因此,燕國為了保障戰爭的結果與其它五個國家進行聯合,共同進行了伐齊的活動。但是後來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所得不同,導致最終燕國也沒能夠將齊國滅亡,這也是因為這種聯合方式的弊端作用的因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利用聯盟來遏制對手

第二種方式是利用盟友來遏制對手的發展;在戰國前中期的時候,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並沒有戰國後期那麼大,國家的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上面,這就需要比較安定的外部環境提供支撐,為了獲得穩定的外部環境,就會選擇將自己從爭鬥當中脫離出來,利用自身的盟友來壓制對手的發展。

比較直接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戰國前期魏國與燕國之間的聯合,另一個則是戰國中期的時候秦國所實施的連橫政策;我們先來看燕國和魏國之間的合作,當時魏國是剛剛成立不久的國家,它的發展實力與同樣與它同一時代存在的趙國不相上下,而趙國本身又是一個比較崇尚武力的國家,自身的軍事實力發展比較強盛,所以漸漸地就與魏國呈現出了一種敵對的態勢。

魏國與燕國聯合,牽制鄰國趙國

可是魏國在那個時候急於發展自身實力並不能分出過多的精力來對抗趙國,又不能讓趙國的崛起影響了它自身的地位,所以它必須想辦法遏制趙國的發展,因此,魏國就物色了一個物件讓它代替自己去趙國爭鬥,然後魏國就可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發展。

而在那時,燕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兩個國家在中山國的問題上面互不讓步,燕國自身又是一個發展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如果真正與趙國發生正面衝突的話,它的勝算是不大的,因此,燕國就需要一個盟友來為它提供支撐,自然而然的魏國與燕國就聯合在了一起。魏國為燕國提供與趙國爭鬥的基礎條件,燕國替魏國去趙國爭鋒;這是一種典型的利用聯盟來遏制對手發展的例子。

秦國為破合縱,而聯合燕國

秦國的連橫政策與燕國和魏國之間的聯合稍有不同,秦國與齊國之間的聯合,更重要的是在於破除六國的合縱,緩解秦國所面對的外部壓力。

當時山東六國遵循蘇秦提供的主張,採取合縱的政策對抗秦國;那個時候的秦國剛剛完成商鞅變法的第一個階段的變革,對於國內的一些發展政策還不是非常的穩定,所以它是不能夠與六國合縱的勢力硬碰硬的,只能從合縱的內部去尋找裂縫,透過它們自身內部的爭鬥來瓦解合縱的勢力。

而我們上面也說到,對於齊國和燕國這種國家來講,它們本身在合作當中所能夠吸取的利益就少之又少,所以,權衡之下它們便選擇了與秦國進行結盟,如此一來,合縱就被削弱了很多,同時秦國還獲得了盟友,而齊國本身是一個發展實力比較重大的國家,它的強盛又能夠遏制其它國家的發展,對於秦國來講是一舉多得的。

聯盟內諸侯國實力發展強大,想單幹

第三個是不滿盟友的掌控而進行反抗的事件;戰國後期,因為一些重大國家戰爭的爆發,國與國之間的聯盟和對抗發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變動,一些比較強盛的國家,因為某些戰爭的影響不得不尋找盟友。而當這些國家重新強盛起來之後,它們對於盟友的依靠就會漸漸地變成控制,當盟友本身不滿足於這種控制的時候,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就會出現裂縫,甚至反目成仇。

長平之戰,秦國迫於發展拉攏燕國

最好證明這一方面的,是戰國後期秦國和燕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荊軻刺秦事件的爆發。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和趙國的發展實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損失,兩個國家可以說是雙雙跌入了發展的低谷,這樣本身就對秦國懷恨在心的國家感覺有機可乘,所以秦國在實力受到損失的狀態之下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倚靠的物件,以此來穩定它的外部發展環境。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的控制之下,秦國與燕國進行了友好合作,這兩個國家的同盟之下,秦國順利地度過了長平之戰和後來邯鄲之戰所造成的艱難時期,重新成為了發展實力鼎盛的國家。

秦國恢復國力後,按既定目標走,對燕國下手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統一的態勢已經愈發的明顯,它的綜合國力也已經與其它國家有了很大的差距,在秦國的統一方針影響之下,秦國對於燕國的依仗漸漸的就變成了一種控制,希望能夠掌控整個燕國的發展,甚至控制燕國的內政。如此一來,就能夠先聲奪人地掌控山東六國的其中之一,對於發動對其它各個國家的戰爭來講都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秦國一些對燕國的方針進行了改變,而因為燕國自身發展實力的弱小,不敢與秦國明目張膽的反目成仇,比燕國對於秦國的痛恨日益加深,後來太子丹又在秦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滿懷怨氣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看到秦國對於燕國的控制更加的不滿,因此策劃了荊軻刺秦事件,讓秦國和燕國的同盟關係徹底破裂,並且轉變成了一種仇敵的狀態。

諸侯國對外政策,誰強跟誰混,到處找大哥

還有一種原因,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採取的依附政策;這一點主要表現在燕國身上。燕國因為長期奉行王道的政治統治,而導致國家發展受阻,不能很好的在戰國時代進行生存和發展,因此,在縱橫家蘇代的影響之下,燕國採取了一種依附其它國家進行生存和發展的政策。

就是說,燕國以諸侯國的身份與其它國家進行聯合,並且透過這種聯合來展現自身的價值,這種政策在戰國中期顯示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戰國中期,各大國家之間的發展實力是比較均衡的,每個國家都不敢貿然的發動戰爭,哪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夠以一敵多的把握,所以在這種階段,盟友的存在就非常具有價值了。

燕國雖然自身的發展實力比較薄弱,可它畢竟是西周的開國之後,擁有著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同樣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所以它選擇依靠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實力就會突飛猛進的增長,哪個國家在對抗敵人的時候就會多一份保障。

所以在各國發展實力均衡的年代裡,各個諸侯國都是積極主動尋找與燕國的同盟關係的,而燕國也會根據依附國家所能夠提供的利益大小而選擇依附的物件,這就創造了另一種的同盟關係。

討論

歷史遺留問題也會影響兩國關係的發展;這一方面的作用也比較的普遍,比如燕國對趙的關係上和對齊的關係上,就深受歷史問題的影響;燕國與齊國自古以來就是鄰國,兩個國家相鄰的土地面積非常廣闊,因此,在這些區域的力爭鬥也就比較複雜,所以因為利益所得的大小,兩個國家經常爆發戰爭,這種歷史上的爭鬥問題,也導致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並不多,反而是衝突不斷。

同樣的,燕國與趙國也是如此;再者,楚國也深受這一問題的影響;我們綜合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來看,楚國與其它國家進行聯合的次數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楚國在進行國家發展的時候所採取的是分治政策,導致國家的實力主要來源於貴族的支援,貴族以謀取自身利益為前提,非常排斥外來勢力對於國家權力的影響。

畢竟如果外來勢力滲透的話,自然會影響內部權利的爭鬥。所以楚國很少與其它的國家進行聯合,哪怕是聯合也在很多時候只是蜻蜓點水。所以說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導致國與國之間聯盟或者對抗的一個關鍵因素。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戰國時代之所以會成為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個亂世,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有各個國家的歷史問題,也有它們在利益爭鬥方面的自我判斷。這些原因是紛亂複雜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各個國家之間,永遠都沒有真正的朋友存在。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實力和謀取實際利益,所以它們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既然是個體,就一定會在利益的方面出現爭端,而一旦有了爭端就必定會改變兩個國家之間的相處方式,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因素。

所以,那些過度依賴於國家關係來發展的國家,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完美,比如說齊國,比如說燕國,這兩個國家到太過於依靠自身的盟友,太過於信賴同盟關係,導致最終敵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國家的發展還是需要依賴於自身實力的提升,這才是發展的王道。

參考文獻:《戰國策》、《資治通鑑》、《呂氏春秋》、《左傳》、《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