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裕為什麼會選擇投降於曹丕?劉裕投降的真正原因,竟是因為這個!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出生於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的遠祖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

雖然祖上也曾經闊過,但到了劉裕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到了不能再落的地步。

劉裕出生時母親不幸難產而死,十九歲時父親又突然病逝,只留下劉裕與繼母蕭氏二人相依為命。

劉裕少年時不愛讀書,卻偏好弓馬騎射,只可惜到成年時,雖然練就了一身武藝,但在鄉下卻無處施展。於是劉裕決定了,去投軍。

▲ 劉裕畫像

劉裕首先是投靠了東晉將軍孫無終,在孫無終的帳下,劉裕因為能力出眾,一路由親兵做到了司馬。

後來晉安帝隆安三年,會稽郡孫恩作亂,前將軍劉牢之奉命討伐,劉牢之找了劉裕作為助手一同前去平亂。

戰場上,劉裕帶一支偵察隊與孫恩的大部隊相遇。劉裕豪不畏懼,率偵查隊直接衝入敵軍陣中,敵人遭遇突襲大驚失色。後來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也帶兵趕來,二人大敗敵軍。

孫恩雖然戰敗,但卻沒有身死。劉牢之率兵撤退後,孫恩再次作亂。因此劉牢之也再次奉命出征,這次依然是劉裕為先鋒。

劉裕率軍在勾章與敵軍相遇,再次大勝孫恩。後來孫恩逃竄至海鹽、丹徒兩地,又被追趕而至的劉裕打敗。孫恩無奈,只得逃至海上避難。

至此,劉裕聲名顯赫,由一個籍籍無名的窮小子,變成了威震一方的將軍。

那劉裕為何能夠成功的實現鹹魚翻身呢?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第一,劉裕習得一身武藝,這是他本身的條件優越。但鄉下地方又無處讓他施展一身武藝,這是環境與自己的優越條件不配套。所以為了讓一身的武藝有地方施展,劉裕便選擇了去投軍,這是為自己找一個更配套的環境。

所以只有優秀的人,才能感知到自身所處環境的優劣,也才有能力去接觸更高層次的環境。

第二,正如上文所說,劉裕無權無勢無背景,唯一的優點就是能打。劉牢之看中的也就是他這一點,所以劉裕每次打仗都非常拼命。

因此,劉牢之第一次任他為偵查隊長,第二次就任他為先鋒。

如此大幅度的升遷,完全是因為劉裕懂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價值所在,所以就能照著這個價值,不斷地滿足他人的需要。而他人覺得你有價值,自然也會滿足你的需要。

後來勢力強大的荊州刺史桓玄叛亂,東晉朝廷再次派劉牢之為先鋒,劉裕為參軍,率大軍討伐桓玄。

但誰知道兩軍剛剛相遇,劉牢之便在其舅舅的勸說下叛變了。原因是掌握東晉實際政權的司馬元顯,與劉牢之一向不合。而劉牢之害怕,一旦他打敗了桓玄,司馬元顯便會卸磨殺驢對自己開刀。

劉裕心有不滿,但勸說了劉牢之幾句後,也不再說話。

後來桓玄攻入健康,控制了東晉朝廷。他掌權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收了劉牢之的軍權。劉牢之非常不滿,他招來劉裕想和他一起舉兵叛變,但卻遭到了劉裕的拒絕。最後劉牢之兵敗自殺。而劉裕也另換主人,投靠了桓玄的堂兄桓修。

後來桓修與劉裕一同進京晉見桓玄,此時的桓玄已經稱帝,他不僅廢除了東晉皇帝,而且還自立國號為大楚。

桓玄也非常欣賞劉裕的英雄才能,對他極盡拉攏。

再後來劉裕找藉口與何無忌一起到達金口,二人秘密商議如何造反奪權。

一切準備就緒後,何無忌先是刺殺了桓修,然後劉裕便奪得了丹徒的兵馬。

之後劉裕便一方面攻奪城池,一方面不斷收攏新投靠的將軍壯大自己,最後成功攻入健康,桓玄逃走。

後來桓玄在四川被殺,至此,劉裕成功奪得東晉政權,被封為豫章郡公。

為何短短的時間內,劉裕便由一個參軍,變成了稱霸東晉的權臣?因為他善於選擇。

第一次選擇,劉裕拒絕了劉牢之一同造反的請求。為什麼呢?劉守之開始討伐桓玄的時候,一方面有東晉朝廷給予的實力,另一方面討伐逆賊也是師出有名。所以這時候的劉牢之是具有優勢的。

而後來,劉勞之已經投降且被桓玄奪權,此時既無實力又師出無名。所以此時發兵,是處於劣勢地位。

擁有優勢的時候不去消滅敵人,處於劣勢的時候反而想著造反,這說明劉勞之這個人完全只憑情緒做事,絲毫沒有理智。所以劉裕拒絕他是正確的。

其實從劉裕後來的行為來看,他也是想造反的,只不過他在造反的時候懂得選擇理智的合作伙伴,比如後來的何無忌。

第二個選擇,追隨了桓修而不是追隨桓玄。為什麼呢?

因為桓修是丹徒的地方勢力,而桓玄是中央勢力。劉裕畢竟出身低微,而且官職也小。以他的這些資本在中央是不可能開啟局面的,所以他追隨了桓修,這是在地方上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後來何無忌殺了桓修後,劉裕能夠瞬間控制丹徒。

這是劉裕懂得,在自身段位低時,選擇工作平臺不一定要選擇最高階的,而是要選擇讓自己能有發揮空間的。

第三個選擇,造反,為什麼呢?

東晉是門閥政治,而門閥與皇族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桓玄貿然廢除了東晉的皇帝,這必然會使許多門閥的利益受損失。

劉裕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才起兵造反。為什麼後來劉裕起兵後,一路上有那麼多的將軍投靠,就是因為那些被桓玄得罪的門閥們都投靠了劉裕。

所以劉裕懂得利用對手潛在的矛盾,來壯大自己。

正如上文所述,劉裕善於選擇。那善於選擇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認為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不斷地進行拋棄與利用。

比如,劉裕在認為劉勞之造反不可能成功時,果斷拋棄了劉勞之。在認為在地方上發展更適合自己時,劉裕選擇了利用桓修。在認為門閥與桓玄的利益衝突已經不可調和時,果斷的選擇了利用門閥。

最後這一段結論可能有些殘酷,但政治就是如此,不殘酷的政治是幼稚的,不殘酷的現實也是幼稚的。

劉裕的野心非常大,做一個權臣並不能滿足他,這只是起點,而遠不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