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曹丕墓為何如此神秘?曹丕墓中的千年女屍為何都沒有頭呢?

魏文帝曹丕墓位於河南洛陽首陽山南麓,當地人稱“首陽陵”。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在京都洛陽修建壽陵。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崩於洛陽,並於六月戊寅葬首陽陵。首陽陵構造極為簡單,陵墓以山為體、不封不樹、不與妻妾合葬、不建神道、陵寢園地等,地表沒有任何歷史遺留的痕跡,陵內建築不像其他帝王陵墓那樣豪華,隨葬品多以瓦器為主。

曹丕是簡殯薄葬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其父曹操去世後,葬禮也比較簡單,墓內“無藏金玉珍寶”。經過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曹丕深諳世事滄桑。他認為盜墓的禍根源於“厚葬”,把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隨葬於墓內,是引起墓冢被盜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厚葬並不是自古就有的,堯舜就葬身於山林。漢字“葬”就是藏,把屍體藏起來的意思,也即不再讓人們看到。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貴重,能遮蓋屍體就行了。因此曹丕對他死後的安排是:後宮淑媛、昭儀以下的妃嬪“悉遣還家”,與其骨肉團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為體”,不封陵堆墓,不建寢殿,不修築神道;墓內不隨葬金、銀、玉、銅等貴重物件;墓地選在偃師首陽山東的一塊“丘墟不食之地”。曹丕在首陽山南麓營建這樣的陵墓,其目的就是:欲使易代人之後,不知其出處。

曹丕對他後事的安排還是明智的。他怕後人違揹他的意願,在他百年之後,以他開國之君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終制》(即遺詔)放在宗廟裡,還把副本各一份,分別存在尚書府、秘書府的檔案裡。他在《終制》裡說:“安葬父母的遺體,使他們的魂靈永遠安而無危,這是最大的孝順。自古及今,沒有不亡的朝代 ,沒有不被髮掘的墓冢。董卓亂國以來,東漢皇帝們的陵墓沒有不被盜掘的。冢墓一經發開,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寶,骸骨散亂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罰一樣,豈不心痛!《終制》警告他的子孫們說: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詔書,隨便改變我薄葬的意願,到後來我屍體就會碎了又碎,等於死了多次。蔑視君父生前的遺訓,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陰間也不會保佑你們的。

曹丕死後的葬事活動,完全是按照他在《終制》裡的要求實行了。黃初七年(226)五月他病死於洛陽嘉福殿,“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行事”。按照曹丕生前的意願,他死後實行了薄葬,墓冢沒有封樹,沒建寢殿,也沒搞神道等設施,致使後人無法知道他的墓的確切地點,成為歷史上的千載懸案。近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從1918年出土的晉荀嶽的墓誌和1930年出土的左棻墓誌中,斷定西晉皇陵應在首陽山鎮南蔡莊村北一帶。由此推斷,魏文帝陵應在首陽山南麓、南蔡莊村以東的地區。至於更準確的地點,截止當前還無人知道,要靠歷史和考古工作者今後進一步考定。

曹丕提倡薄葬,反對厚葬,是合乎社會發展要求的,因而深得後人稱道。魏嘉平三年(251),曹魏名將司馬懿死於京師洛陽。他生前就效法曹丕預作《終制》的辦法立下了遺囑,死後在首陽山土葬,不墳不樹,不設明器,妻妾後終者不得合葬。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淵病死,太宗李世民打算厚葬,大臣虞世南上書勸阻,陳述薄葬的例子說:“魏文帝此制,可謂達於事矣!”

“薄葬達德”,“厚葬致禍”。1700多年的歷史證明,無論貴賤,薄葬簡殯是最聰明的辦法。曹丕實行簡殯薄葬的目的,在於防止後人盜他墳墓,不能等同於當今的喪葬改革。但是,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簡殯薄葬還是有借鑑意義的。古代封建帝王尚能如此。如果以權勢或錢勢不實行火葬,佔用耕地封墓樹墳,爭佔子孫們的良田沃土,或以貴重衣飾隨屍體一火燎之,豈不更加不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