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明節將至,為何會有三代不祭祖,祭祖絕後代的俗語?你知道嗎

清明節將至,又到了祭祀先人的時節。每年的清明、中秋、中元、冬至與春節的時候,都是要祭祀祖先的,不過比較正式隆重的話,還是清明節的時候。

為何會有“三代不祭祖,祭祖絕後代”的俗語?三代不祭祖,祭祖絕後代,這是易經裡面說的,一人管三輩,在清明節為先人掃墓祭祖時,當代人只能給父輩、爺爺輩上墳掃墓,一輩人做一輩人的事情,對爺爺輩以上的先人,這輩人是不能再上墳掃墓。其實他們都應該進祖墳了,這是句俗語。

在古代,國家大事,用《詩經》話說,就是“唯祀唯戎”,也就是祭祀祖先是絕對的大事,如果誰逾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超規格祭祖,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犯上作亂。

試想一個普通人如果獲得“大逆不道、犯上作亂”的罪名,肯定都是極刑——滿門抄斬:也就是說多祭祖就是滅門之罪,還有什麼後代可言。

其實這句話和“四十五屬驢”同出一轍:“四十五”隱藏“九五”之意,而“九五”屬於皇帝專用,普通人說自己“四十五”那就是對皇帝“大不敬”,所以只能根據“皇帝是龍馬”,自己那就是渺小的“小驢子”來證明自己不敢冒犯皇帝尊嚴。

與這樣的風俗想對應的,還有“清明不燒當天紙,當天燒紙出青頭”,“女兒不上孃家墳,小心孃家斷了門”等等,都應該算是一種習俗的傳承吧。

當然隨著形勢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解讀也有了變化,有些傳統習俗也是不斷髮展的。比如,清明黃帝陵祭祀活動,那可不是三代以上,而是上百代以上的祖宗,也是要祭拜的。這時候沒人會說三代不祭祖的風俗的。

“三代不祭祖,祭祖絕後代”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老俗語,意思是隻能祭祀父親、祖父三代以內,超出三代的祭祀會影響後代的生活,帶來禍端,就是要後代遵守老傳統,不能逾越。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傳統文化去其糟泊取其精華,再加上農村很多人外出務工,人們對這個也就慢慢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