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高考狀元的四大喜事,除了金榜題名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事情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幾乎是古代所有學子讀書的最高願望,懸樑刺股、囊螢映雪許多年,就盼金榜題名的那一刻真的到來。狀元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從古到今,一直都有。古代的科舉一般三年一次,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全國只有一位;現代的高考一年一次,各省都會有文理科狀元。但是古代參加考試的人數肯定沒有現在多,所以從競爭程度來看,難度應該不相上下。

古人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高中狀元可謂是四件事中最大、最難、最激動人心的。科舉制度從隋朝正式誕生,1905年廢除,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1300多年。在這一千多年時間裡,中國古代有不計其數的學子,但是隻產生了500多位狀元,含金量相當高。

眾所周知,現代高考只問答案的對錯,字跡能看清就行,好壞並不會影響分數。但是古代不同,古人寫字全部是用的毛筆,因此對試卷字跡的要求相當嚴格,一份字跡不堪入目的考卷,即使你的內容再有文采,也可能被當作廢紙丟在一旁,考官看都不會看。因此,古代的學子不僅要研讀四書五經,若想金榜題名,練字也是一項必修課。

那麼古代考生的試卷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由於戰亂的原因,古代科考的試卷基本都已經毀壞丟失,但有幸的是,古代一位狀元的後人,保留了一份祖先的試卷,並於1983年捐獻給了國家,現已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

這位狀元的名字叫做趙秉忠,主要生活於明朝萬曆年間。他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後又官至禮部尚書,死後追贈太子太保。

趙秉忠的這份狀元卷共19折冊頁,橫長268釐米,每折通高47。6釐米,寬14。1釐米。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萬曆皇帝明神宗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佔一折。下面為正文,共15折,每折6行,全為1釐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最後三折內容為當時的讀卷官的職位與姓名。這份儲存完整的狀元卷真跡現藏於山東青州博物館。

從圖片可以看出,整份試卷全篇無一處錯誤、塗改之處,其字跡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體,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氣,一點一橫,無不體現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場的巨大壓力下,還能寫出如此字型,相信放在現代,一定會秒殺很多所謂的“書法家”吧!

趙秉忠狀元卷不僅字跡一絕,能夠得到萬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內容也是冠絕一時。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全篇緊扣主題,先是開門見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國家治理的和諧昌盛,就必須要有“實政”和“實心”,也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接著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又在結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廣開言路、抓好教育、加強軍隊建設、安定民心、提倡節約、加重對貪官汙吏的懲罰等十條建議。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趙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嚴,敢於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義執言,針砭時弊,大膽提出許多治國安邦的建議,敢於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賭注,這在古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當時的萬曆皇帝,也確實沒有辜負趙秉忠的一番愛國熱血之情,不僅虛心納諫,還欽點其為一甲狀元。即使在今天,趙秉忠的許多建議仍然有借鑑意義。

一般來說,中榜之人的試卷,都是古代國家的重要機密,由朝廷專門保管,那麼趙秉忠的這份狀元卷是怎樣從宮廷流失到民間,又恰巧傳到自己後人手中的呢?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份狀元卷才得以儲存下來,我們今天才有幸目睹古人的風采。那比印刷體更好看的字跡,足以令今天很多書法家都自慚形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