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的青銅彩是怎麼被打破的?為什麼時至清代即被古銅彩打破了

瓷器與青銅器的區別,顯而易見。那就是瓷器器型優美、精緻異常,而青銅器古樸厚重、大氣莊重。如果說瓷器是曲線玲瓏的美麗女子,散發著攝魂奪魄的陰柔美,那青銅器便是相貌堂堂的漢子,表現出令人欽慕的陽剛美。兩者之間看似涇渭分明、不可逾越,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原由只因瓷器與青銅器之間的界限,時至清代即被古銅彩給“打破”了。

古銅彩,顧名思義就是如同古銅一般的彩釉,為雍乾時期的創新品種瓷器。它摹仿古代青銅器的色彩,使瓷器看起來像青銅器一般古樸厚重,散發著滄桑的味道。作為清代宮廷裝飾彩的一個特殊品種,它在製作工藝上是比較考究的,也是比較複雜的,要先在紫金釉或者廠官釉上施以紅、綠、黑、藍、醬黃等低溫彩,以燒製出青銅器鏽跡斑駁的效果,或者是用金彩摹繪璀璨的錯金銀紋飾,這樣它的質感和色彩就看起來和青銅真品一般無二。古銅彩裝飾的器物多為宮廷裡的陳設瓷,生活用具相對較少。由於古銅彩瓷製作工藝複雜,耗工費時且成本昂貴,因此其產量非常有限,屬於十分珍罕的清宮舊藏。

圖1 清乾隆古銅彩雙耳爐

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清乾隆古銅彩雙耳爐”(圖1)。此爐平沿,短頸,扁圓腹,頸、腹間有對稱雙耳,圈足。通體以茶葉末釉作地,器內光素,器外以金彩為飾,口部平沿及近足處繪卷草紋,口沿下繪回紋,肩部繪如意雲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夔龍紋,底心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印章款。此爐造型、釉色、紋飾皆仿銅器,工藝精巧,紋飾描金,充分顯示出乾隆官窯高超的制瓷工藝。

圖2 清仿古銅釉描金犧耳尊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一件“清仿古銅釉描金犧耳尊”(圖2)。該器仿戰國時期銅犧耳尊形制,撇口,短頸,豐肩,圓腹,圈足外撇,肩兩側堆貼對稱犧耳。通體施古銅彩為地,上繪金彩蕉葉紋、斜方格紋等。外底金彩書“敬畏堂制”四字兩行楷書款。據《飲流齋說瓷》載,“敬畏堂制”是雍乾間“親貴諸王”所定燒器物,以單色釉取勝。因雍乾二帝好講理學,故內廷和親王的堂名多用理學名詞命名,乃一時風氣。

圖3 清乾隆款古銅彩四足雙耳蓋爐

這件“清乾隆款古銅彩四足雙耳蓋爐”(圖3),為瀋陽故宮博物館藏品。此爐仿造古代青銅鼎造型,總體呈長方形,上附爐蓋,口沿左右側為對稱沖天耳,爐方腹四角出戟,腹下承以四獸頭吞柱足;爐蓋呈梯狀長方形,四面鏤空雕饕餮紋,蓋頂為回首獸狀鈕;爐沿外突呈板沿式,邊沿刻一圈回紋,爐方腹四角均出三叉尖戟,四面皆凸雕饕餮紋和一組小獸圖案;爐底四角各有獸首,瞠目隆鼻,獸嘴含有象鼻形長足,足底露胎。全器施以古銅彩釉,隆起、雕刻、突出部分均以金彩製成黃銅色,爐蓋頂面、爐腹四壁凹陷部分及四足裡部則施藍紫色釉,以仿造青銅舊鏽特徵,惟妙惟肖,足可亂真;爐底亦施仿銅金釉,中央雕刻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圖章款。

圖4 清古銅彩韋馱像

而這件同為瀋陽故宮博物館珍藏的“清古銅彩韋馱像”(圖4),為側身立像。其頭戴將軍盔,盔左右側各有鳳鳥,外側有翻卷而下的長飄帶,頸部周圍有披肩,身著重甲,腰繫寬頻,足蹬高靴,雙腳踏於祥雲之上,雲中探出一隻龍首;韋馱臉部微側,雙手合十,臂腕擎託一柄金剛杵,表情於和善中體現凜然,表現出護佛守法的堅定無畏與英雄氣慨。全像施以古銅彩,以棗紅色釉為底釉,頭盔、飄帶、雲朵等表面施淺藍色釉,再飾以深藍、紫紅色釉斑點紋,其臉部、手部施以金彩,盔沿之下飾一圈粉彩胭脂色條格紋,頭盔、足靴部位另有墨藍色裝飾釉,全身其他部位均用描金法繪飾邊緣及圖案花紋,呈現出華貴莊嚴的氣息;其臂託金剛杵為浮置單放,可以取下。

清代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發展,經濟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銅錢流通貨幣,製作銅錢就需大量的黃銅。到雍正時,黃銅的生產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故鑑於經濟上的考慮,雍正頒佈了“禁銅令”:禁止使用銅器,民間的銅器都要上交,朝廷除禮部必須用黃銅製造器皿之外,其他部門一律不準再製造銅器,已製成的當作廢銅上交,造價補償。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再到平民百姓,都禁用青銅器;而宮廷內陳設擺列、祭祀和生活用的青銅製品,就要求有相關替代品出現。於是經官窯的努力,最終在雍隆時期燒製出古銅彩瓷,用以代替青銅器。

而雋秀古樸、變化優美的古銅彩瓷一出現,即令慣於奢華享受的宮廷皇族、王公大臣們眼前一亮,於是古銅彩瓷便迅速在上層社會流行開來,助推了古銅彩瓷的發展,並使得其在雍乾時期出現了大飛躍、大發展。且在古銅彩器的基礎上,又先後出現了仿石釉、仿木器釉、仿竹器釉、仿玉器釉等,成就了又一個陶瓷工藝史上的嶄新時代。

我們致力透過自身的資源整合優勢,平臺資源分享方式,文化藏家的藏品價值,並將宣傳,服務,共贏的態度貫徹到底,我們堅定不移地傳承和文化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廣大收藏者提供一個行業資訊交流共享服務平臺。藏品送拍一線拍行嘉德、翰海、保利以及全國國有文物商店交易會、友好合作。(scjy18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