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長安十二時辰》口碑爆炸,但收視率低,為何還有人說它是國民劇?

前一陣子,縱橫在解讀周星馳《武狀元蘇乞兒》《九品芝麻官》《唐伯虎點秋香》中,講述了影片中隱藏的歷史,得到很多讀者的支援,甚是欣慰,當時我說了一句,國產歷史劇大部分都是垃圾,結果《長安十二時辰》就播出了。

《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不久,縱橫辦了會員,連夜看到12集,一氣呵成,期待更新,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歷史劇了。

這部電視劇,製作精良,演員演技線上,服裝場景也都是大手筆,然而很多人卻說《長安十二時辰》口碑雖然爆炸,但是收視率低,沒有成為國民性的電視劇,也是一種遺憾。

縱橫要說的是,不是電視劇拍的不好,而是很多人壓根就看不懂,裡面涉及的知識點實在太多,導致很多人看不懂,這和我們觀眾的歷史涵養有關。

為了讓大家能夠了解《長安十二時辰》的同時,還能看懂唐朝的歷史,在這段時間,我將把影片中涉及的歷史知識解讀出來,供大家參考。張小敬作為不良帥,到底是多大的一個官?

他壓根就不是官,只能算作胥吏!

在馬伯庸老師的原著作品中,將不良人總結為分管捕盜治安事物的組織,而不良帥是捕賊縣尉的副手,這種說法應該是有一定依據的。

之所以,我們會對不良人感到陌生,就是因為關於不良人的歷史資料記載很少,目前大多數寫不良人的文章中,引述最多的主要是兩條,一條是在《稱謂錄》中“吏”一條中引《說鈴續》記載:“緝事番役,在唐稱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也,立名甚奇。”

一條是唐張鶩《朝野僉載》卷五:“敕令長安、萬年捉不良脊爛求賊,鼎沸三日不獲。”

在這兩條資料中,我們可以認定為不良人實際上就是負責基層治安的差役一類,並不屬於正式的編制,可以說是處於官府中不入流的一個專門抓捕盜賊和逃犯的一群人。

不良帥就是專門負責管理不良人的職務,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作為萬年縣不良帥,感覺很牛叉,走到哪裡都有面,就連王爺都讓張小敬三分。

實際上,這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的不良帥形象,在劇中,張小敬的上級是縣尉,而縣尉在古代是比縣令還要低一級的官員,可以說是最不入流的官員,品級大多在九品和八品左右。

不良帥聽從縣尉的管理,卻不是朝廷官員,由此可見,不良帥不過是一個小吏,如同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吏夜捉人”,他們也就能欺負欺負老百姓“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如果要是說張小敬的職務,其實就跟武松在清河縣的都頭差不多,將張小敬和武松劃對等,相信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從唐朝到宋朝在吏治方面是有所變化的,但是官員體制上還是一樣的,武松作為都頭,手下掌握一票差役,但是他的領導卻是縣尉。

古代官員大多都是透過科舉取士而成,這些人在具體辦案的時候並不擅長,因此需要胥吏幫助他們,不良帥也好、都頭也好,其實都是胥吏,根本就稱不上官。謀殺朝廷命官在唐朝是多大的罪行

縱橫看《長安十二時辰》發現,這簡直就是一個因古代拆遷引發的恐怖襲擊案件,因為張小敬和聞無忌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好戰友,回到長安後,聞無忌開香鋪,張小敬當城管,本來是挺好的,但是官府在拆遷的時候,僱傭了非法拆遷人員,將聞無忌搞死,城管張小敬將非法拆遷的熊火幫,以及勾結熊火幫的萬年縣的縣尉殺死。

古代統治者為了標榜仁義,在太子登基,冊立皇后這樣的大事時,會有大赦天下的行為,然而還有十惡不赦之說。

所謂的“十惡”就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專制統治,將倫理道德中的條例納入到法律當中,“十惡”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

張小敬作為小吏刺殺上司官員,是以下犯上,以吏殺官,也就是不義之罪,不義之罪在儒家的解釋中是違背封建仁義道德的犯罪行為,被納入到《唐律疏議》中記載不義為:“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

詳細來說,張小敬殺的並不是縣令,只是縣尉,所以可能夠不成十惡中的“不義”,這大概是馬伯庸老師在小說中存在的疏忽,但是縣尉也絕對是朝廷命官,殺害朝廷命官也絕對不是一般的殺人案。

在古代法律中,一般殺害官員,不但本人要受到斬首的懲罰,還會將親族流兩千裡,將妻奴充作官奴。

在古代朝廷命官是相當尊貴的身份,一般的官員都是透過科舉取士才當官的,透過科舉取士的人都是天子門生,所以,殺朝廷命官,那就是打皇帝的臉,說你是謀叛之罪也說得通。

古代讀書人地位有多高,看看《范進中舉》就知道了,舉人處於讀書人的一箇中間過渡階段,范進考中舉人之前,餓的都要下不去鍋了,但是考中舉人之後,天天罵他的老丈人對他客氣有加,鄰里之間跑腿送信不在話下,就連士紳大戶都要來和你攀個親戚。

最有意思的一點,就連古代土匪劫道的一般都不搶進京趕考的舉人,我認為土匪害怕的就是官府追究。

由此可見,張小敬殺死上司縣尉,在古代那就是一個死的罪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正因為如此,聞無忌的女兒聞染為了救張小敬,打算與恐怖分子聯合起來炸了長安,這樣才能救出張小敬。

拆遷還是要慎重。唐代募兵制下放歸士卒的待遇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中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很多人都想炸了長安,可以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矛盾是多方面的,張小敬殺縣尉屬於官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止是唐代的,基本上貫穿了中國的歷史,然而這並不是構成這部劇主要的矛盾。

在影視劇中,關於士卒退伍後的待遇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矛盾,說到底,張小敬也好,崔器也好,聞染也好,他們的身份也都和軍隊脫不開關係,崔器是在職的軍人,張小敬是轉業的軍人,聞染是軍屬,作為一個社會的底層,他們無非是想要做上一個美好的長安夢而已。

這就要說到唐代中後期實行的募兵制對放歸士卒的待遇問題了。

唐代在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這種兵制是唐代前期開疆拓土的重要基礎,但是開元年間開始,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也在一定程度遭到了衝擊,軍人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而士卒的各方面待遇也受到了影響。

導致府兵制難以為繼,最終解體,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在《長安十二時辰》中,聞無忌和張小敬都是透過募兵的方式被臨時徵召到軍隊中。在作戰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些招募來計程車兵為了建功立業勇敢作戰的形態。

募兵沒有定製,在打仗前根據打仗的規模進行徵發,這在供給上唐朝政府規定,募兵所需軍資由州縣負責,不足的部分自行籌措。

募兵制全面實施之後,國家財政用於養兵部分大為增加,然而問題是,對於大量徵發計程車卒,在財政上已經捉襟見肘的唐朝政府更是無法給更好的待遇。

在府兵制的時候,士兵要一直到六十歲放歸後,才能不再負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募兵制並不是終身制,而是隻服兵役一段時間,放歸後的人數明顯比府兵制的人多。唐代政府雖然希望能夠給士兵一個好的放歸待遇,政府也一再出臺一些好的政策,然而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士卒的待遇問題。

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得不到很好的推行,而士卒在放歸後的待遇也得不到保障。

實際上,張小敬和聞無忌面對的就是這個問題,聞無忌在戰爭中腿部落下殘疾,放歸之後只能重操舊業依靠香鋪生意為生,卻還遭遇強拆。

而張小敬轉業成為不良人,當了九年不良帥都升不到一個縣尉,張小敬總是不斷的重複,自己是替那死去的第八團活著,是替那些死去的兄弟做一把長安夢。總結:

目前追劇時間太多,又在啃原著,能夠整理出來的知識點還不是特別多,還請大家諒解。

下一期,講講《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要人物的歷史原型,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歷史,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