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一生有三位女兒,最後卻被自己的親戚殺死

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之前的事情,也是兩個家族的結合,正是因為兩個家族結合,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親戚關係,丈夫這邊的親戚,妻子這邊的親戚,與這些親戚的交往也是有一定講究的。

雖然,從血緣上來說,所有的親戚都是自己的親戚,但是畢竟從情感上來說,一定是有一些差別的。比如,大部分的情況下,人們會和自己的父系親人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但是和母系親屬,那些表親則是相對來往比較少一些。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名列前茅的大哲。

當他的思想一出現,就引起了很大的反應。

曾國藩評價道:“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幾個世紀以來,王陽明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許多人都從中受益。

杜維明,哈佛大學教授,曾宣稱: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關於這一話題被稱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很有發言權的,在整個王陽明的一生中,他經歷了很多坎坷和磨難,他所經歷的事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其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明瞭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甚至包括處世規則與人的命運的改變。

王陽明:“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家也一樣嗎?

表親三千里

表親也就是母親這邊的親戚,一般就是姥姥姥爺、舅舅、姨姨這些親戚,這些還是相對比較親的,畢竟有母親的關係,但是等到了下一代,你的表姐表哥表弟表妹這些關係就一般了,越往後關係越淡,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古代農村才有了“表親三千里”的說法,意思就是說表親如果相隔三千里以上,兩家的關係就會想陌上人一樣,也就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當然了,這裡的“三千”是虛指,並不是真的準確到三千里,指的是相對交往的距離比較遠。

堂親五百年

堂親指的是父親這邊的親戚,也就是叔叔伯伯,姑姑以及他們的後輩這些親戚。和表親不一樣的是,堂親就會更加親密一點,你自己也會發現平時交往的多少父親這邊的親戚多一點,所以在民間才會有“堂親五百年”的說法,意思就是:父親這邊的親戚就算是相隔五百年也會是很輕。但是明明都是親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呢?小編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人們講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古代人認為,女兒出嫁就已經成了別人家的人了,和孃家這邊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是還是要以夫家為重,將夫家的人看做是自己的親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濃烈的宗族歸屬感,父系氏族為傳承的紐帶,所以孩子也是隨父姓,歸入父親宗族而不是母親宗族,而在孩子辨別親疏關係時,自然也是將姓氏關係作為參考,自然就會覺得堂系親屬更為親近。

二、女子出嫁之後就是夫家的人了,在夫家生活的時間也就會更長,不是重大節日或是特殊情況一般也是不回孃家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親這邊,接觸的也都是堂親,所以天然的和堂親的關係就會更加親戚一點。

三、孩子和母親這邊的親戚關係主要的維持紐帶是母親

,母親在的時候,可能會很表親這邊有聯絡,時常也會隨著母親走動,但是等到母親不在,這樣的關係自然機會變淡,再到孩子的下一代就更加淡薄了。

而孩子和父親這邊的親戚關係聯絡的紐帶是血緣,只要你們是流著相同的血液那麼就是一家人。

在民間就有“本家”、“自家”的稱呼,本家在古時候是出嫁女子的孃家,但是後來同姓同宗者才可以稱之為本家,比如說一個村有很多和你們家姓氏相同的人,雖然已經不再論親戚關係,但是稱呼上還是會說我們只一家人,是本家。並且很多在很多地方“親戚”和“本家”是不一樣的意思,所以你有時候會聽見這樣的對話:有人問另一個人,“你走親戚去了啊?”那人回答:“沒有走親戚,就是去我本家去了。”這就可以看出親戚和本家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親”和“戚”是不用的意思,“親”表示的親屬關係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戚”表示親屬關係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少。 漢代以後,“親”主要表內親,“戚”表外親。所以才會有“外戚”的說法,而“親”與“戚”連用時,包括本宗與外姻。

小編有話說

雖然人們一直都認為表親不如堂親親密,但是小編覺得親戚關係其實可以不用計較遠近、親疏,只要彼此常來常往,相處好就是好親戚。

遠親還不如近鄰呢,要是堂親之間關係不好,就連逢年過節都不走動的話,親戚也只不過是一個表面詞彙罷了,要是和表親關係好以後也是能維持很長時間的,小編的母親輩分就比較大,孃家的外孫女嫁到了我們老家這邊,也是經常來我們家串門,關係也很不錯。親戚親戚,就是越走才越親。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王陽明心學中粗淺的認知罷了!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邊只7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聖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王陽明的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99元,就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選下圖即可直接購買: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