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關注】姑父和姨夫相比,誰更親?傳統因素帶給我們的後遺症!

最近,部落格上一位讀者的提問引起了熱議,姑父和姨夫相比,誰更親?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同樣屬於親戚,但不存在血緣聯絡的姑父和姨夫,是否存在親疏遠近呢?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會有一定的表現差異,但從大環境下考慮,姑父還是比姨夫更親,原因在於傳統因素帶給我們的“後遺症”。

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

自農耕時代開始,父系社會逐漸取締母系社會,並一直延續近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父系社會中的男性往往承擔著家族中主要勞動力。

相應的,他們也享受著優先使用家族資源和支配家族成員的權利,而且,男性也繼承著一個家族的歷史,例如,族譜通常以男性為主。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男性在父系社會中的權利和影響往往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家族女性的一生,家族中的女性往往扮演著協助者的角色,家族中,父親的姐妹也更偏向自己的孃家。

現代社會,很多傳統觀念已經得到了改觀,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所以,姑父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親暱性。

純粹接觸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總是更偏向於和自己姓氏相同的人相聚,即宗族聚會,而自己和母親方的親戚接觸就會少很多,這種實體性的交往也是我們容易產生好感的一種原因。

心理學中的著名理論:純粹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即我們與其他人的接觸越多,他們的形象和性格則更容易被我們所熟知。

保持高獨立性

由此可以看出,血緣關係和宗族意識其實對我們的影響在逐漸弱化,我們已經不再是以宗族意識為最高追求了,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往往保持著自我的高獨立性。

我們並不能說因為性格關係而牴觸親戚往來的人是錯的,相反,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保持了自我內心追求的清晰感和一致性。

以宗族為基本,進行社會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過去落後的生產力促進人們互幫互助的一種行為,親屬之間的血緣關係和宗族意識是被人們十分重視的。

但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社會生產力得到保障,親屬種族的聯絡也隨之下降,在城市中,人們的親戚往來有的僅限於春節這種盛大節日,日常生活中很少往來。

姑父和姨夫誰更親,更像是在傳統父系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問題,女性在男性主導的族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更像是協助者和附庸。

當傳統觀念被打破,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人際關係的建立往往不再從宗族和血緣進行入手,更多的是性格的契合和其他原因。

姑父和姨夫在本質上也已經沒有區別,所以,我們不用糾結更偏向於誰,畢竟在當今交通水平高度發達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下,血緣之間的隔閡已經沒有傳統社會中那麼沉重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