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讀書】我愛上了《拖延心理學》,但我不知道它背後有多麼多的故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愛上了每本書的“序言後記”,尤其是外譯書,必會更加重視。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回到序言當中,回到作者的年代和國籍當中,在作者撰書的背景中,理解這本書的內涵。

雖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讀到作者的初衷,那應該是這本書最耀眼的部分,等待讀者發掘。

五天時間,我讀完了《拖延心理學》,如往常一般迴歸到了序言,尋找作者,也尋找作者的初心。

01 瞭解作者

《拖延心理學》作者有二人:簡。博克和萊諾拉。袁,他們都是心理學博士,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曾在1979年,為伯克利分校中的學生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

他們二人日常的主要工作是:

1、上電視、電臺做節目,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

2、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物件。

3、各地召開工作坊、做演講,寫科普書籍,宣傳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4、臨床工作室為輔。

由此可見,兩位作者在拖延心理學領域頗有建樹,對該方面的鑽研也是很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這本書就二位作者20從年來工作經驗積累、昇華的結晶。

在他們的工作過程中,作者接觸到了很多的案例,尋求幫助的人們非常坦誠,如實地向他們敞開心扉,作者得以蒐集到大量真實的資料,感受到大量拖延者真實的生活現狀,以及拖延帶來的種種苦惱。

工作的過程中,作者感受到拖延就如“蒲公英”一樣,拔掉了還會長出來,一遍遍地反覆,拖延彷彿成了一個魔咒在拖延者身上揮之不去。

即便是拖延者向作者尋求幫助時,都會出現因拖延而造成的”啼笑皆非“,1979年,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調研後,作者決定向公眾正式開設拖延工作坊,沒想到的是,報名者寥寥無幾,作者準備取消這個“全球首個拖延工作坊”。

更沒想到的是,在報名截至時間的最後一分鐘,突然來了很多人,以至於作者不得不臨時搬家到一個更大的房間展開工作,據統計有2/3人的參與者是在這個時間報的名。

(拖延者不愧是拖延者,不拖到最後一刻,決不行動!)

正是這一件件的事例,讓作者共情,他們眼中的拖延比我們設想得更為複雜,拖延不僅僅是個人心理、行為情緒上的問題,還涉及了社會、文化及技術走向,生物和神經取向,以及全體人種的去向。

因此,作者二人齊力同心,二十幾年磨一劍,只盯著拖延這一個主題,完成了這本書,真正讓該本書走入到每個普通人的心中,成為風靡全球25年經典之作,成為我國第二本有關拖延心理學的自助書。

(中文圖書第一本有關拖延心理自助書是《戰勝惰性》,已經消失在茫茫書海之中。)

02 理解作者的初心

◆閱讀本書的“序言”,可以發現,作者寫書的初心是:

1、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更加接受自己,由自己來掌握取捨和得失;

2、希望讀者對自己的人性抱著寬容樂觀的態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弱點,能夠與自己像老朋友一樣和諧相處,透過這樣的心態來減緩拖延的慣性。

3、希望讀者結合書中的案例,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處境,發現拖延存在的真實背景,從自己真實的樣子出發,真正接受自己,做到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走出拖延的無邊陰影。

◆同時,作者在“後記”中,提醒讀者:

不要天真地以為拖延的結束可以保證快樂的到來,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線,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

◆◆◆

關於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五天,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都讓我共鳴,不可否認的是我進步了,我明白了拖延產生的原因,明白了治療拖延的方法,有些方法已經在內心蠢蠢欲動,有些已經小試了牛刀。

今天再看作者的叮囑,感覺依舊距離此書的目的還有差距,拖延的治療不僅是行為模式的調整,更是一種生活心態,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

03 堅持、希望和愛

我國資深心理醫生李孟潮力薦此書,併為該書寫了推薦序,他說:《拖延心理學》是個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為孵化這本書花了25年。有沒有人想過,暢銷書出版的秘訣就是——堅持、希望和愛。

謝謝閱讀 ! 我是格子,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