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薦讀】人生最高境界就一個字:忍!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看看!

常人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雨過天晴。

君子讓小人,讓的是道理和正義;好人讓奸人,讓的是善良和寬容。

讓你

,不是欠你,是因為不想計較一時的高低。

忍你,不是怕你,是因為懂得體諒生活的不易。

讓人,不是虧欠,而是一種,難得的大度和善良。

1、忍讓,不是虧欠,而是珍惜

紀伯倫說過: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大衣哥朱之文爆紅名,村民紛紛向他借錢,他們拿著借來的錢去買車蓋房子,從來就沒打算還。

只要大衣哥開口拒絕,就會遭到報復,有人甚至半夜往他家裡扔磚頭。

大衣哥捐錢給村裡修路,但有村民依然很生氣,他們說大衣哥應該給村裡每人送一輛小汽車。

過年時,大衣哥給村裡小孩發紅包。

但大人們不依不饒,也討要紅包,大衣哥只得給所有人都發,一下子發了好幾萬。

甚至有村民們整天呆在大衣哥家,拍攝大衣哥全家的一舉一動,然後拿著這些影片去賣錢。

大衣哥成名十年,也被整整騷擾了十年,失去了隱私十年,但他仍然沒有搬家。

他一味地忍讓,不是虧欠別人,而是珍惜多年的情分,在乎鄉里鄉親的緣分。

畢竟,家鄉難離,他從六七歲開始,在這個村莊生活了幾十年。

他捨不得家裡的雞和樹,也捨不得自己一磚一瓦蓋好的房子。於是,他忍讓村民的無理和自私。

一顆寬容之心使他在藝術的道路上愈走愈暢,也獲得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

生活中,忍讓,是在乎,不是虧欠,遷就,是珍惜,不是畏懼!

生活中,忍讓別人的一時口舌之快,忍讓他人的無知和偏見,是因為珍惜來之不易的感情。

忍你,是不想,因為一時紛爭,傷了彼此的心;

有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是沒原則,而是我知道,得饒人處且饒人最是難得。

懂得讓人的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不理爛人爛事;只過好自己的生活。

2、懂得讓步,才能更進步

讓步,不是無能,而是尊重,讓步,不是懦弱,而是修養。

顏回在布店看到兩個人吵架,上去一問,原來是因為價錢起了爭執。

賣布的說每尺布三元,八尺應該是二十四元;買布的卻說應該是三八二十三元。顏回上前指出買布的人算錯了。

買布人不服氣,要找顏回的老師孔子評理,說如果孔子認為是“三八二十四”,他自己就輸掉人頭;顏回說,若是“三八二十三”,就輸掉頭上的帽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認為買布人的“三八二十三”是對的。於是顏回聽從老師,把帽子給了買布的。

顏回不理解孔子的意思,孔子向顏回道出緣由:

你輸了不過輸個冠;若他輸了,那是一條人命。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

孔子在這裡是重大義而不爭小是小非,體現了他仁愛的思想,盡顯讓步之智。

讓步是修養,也是德行,是一個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養,更是從容生活的大智慧。

讓步給了雙方緩衝的餘地,能夠思考更好的方式解決爭端,以讓步“不爭”,最終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天下莫能與之爭”。

《菜根譚》中有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妥協不是認慫,忍讓不是軟弱,退一步也並不見得是吃虧,而是收穫幸福的契機,是一種拋棄了小聰明的大智慧。

3、忍下了委屈,成就了格局

能讓之人,是度量;會讓之人,是善良;懂讓之人,有涵養;忍讓之人,有境界。

讓出了心胸,收穫了情義。

張良,字子房,漢初名臣,與韓信、蕭何合稱“漢三傑”。

韓被秦滅亡後,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

他有一次在橋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喝令張良到橋下給他取鞋。

張良非常生氣,但看他年邁,就忍著性子給老者取回鞋。

可那老者又命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又跪著替他穿好。

老人一聲未謝,只是笑笑就走了。

沒走多遠,老人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孩子還不錯,可以教導,五日後天明時,在這裡和我會面。”

五日以後,天剛明,張良來到橋上,見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氣地指責張良失信,與老人約會不應遲到,並說:“再過五日早點來。”

五日後,雞剛啼鳴,張良就到橋上,可老人已站在橋上等他。老人轉身就走,生氣地說:“過五天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日,這一回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不久,老人來了,很高興,誇獎張良這一次沒有失約。

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10年後就會得到驗證。13年後,我們會在濟北見面,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話,老人就走了。

天明以後張良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相傳張良得此兵書,才幹大增,後來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做人退一步,格局進一步,以退為進,不爭才是大爭。

阿薩吉奧利說:“如果沒有寬恕之心,生命會被無休止的仇恨和報復所支配。”

唐朝諫議大夫魏徵,常常犯顏苦諫,屢逆龍鱗,可唐太宗以寬容為懷,把魏徵看作是照見自己得失的“鏡子”,終於開創了史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一顆寬容之心磨平了魏徵話裡的矛刺,成為一面鏡子,照出了唐太宗的大智大度,照出了唐朝的繁華天下。

忍讓,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域性,著眼未來;忍讓,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溫暖人,成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