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明朝滅亡後,為什麼大明朝廷不願意也拿不出錢糧來?原因竟然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順樂受法

昏庸無能的君主只會讓帝國慢慢衰退,好大喜功的君主則會讓帝國分崩離析。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的農民軍尚無推翻大明王朝的意願,他們大抵只是為飢寒所迫,舉旗抗稅,武力奪取豪紳大戶糧食,連官府都很少敢襲擊,如果大明朝廷能夠有效地組織賑災,陝西早期的民變是不難平息的。

可朝廷不願意也拿不出來錢糧來,饑民難道要老老實實待在家裡餓死不成?陝西赤地千里,遍地饑民起事,根本剿不勝剿的,大明拿不出錢糧,還要殺良冒功,逼反更多的順民,用他們的腦袋去換他們交的錢糧。崇禎自己又多疑喜功,什麼事都要急著幹,根本不在乎這個腐朽帝國趕不趕得上他的思維,大明很多問題都能靠銀子解決,但是朝庭沒銀子。

今天推薦的一本書:《大明亡國史》,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院長苗棣,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崇禎皇帝傳。顧名思義,作者是透過講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一生,從以下四個方面揭示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 苗棣 著作 中國歷史

¥

34。2

領券

減2

京東

購買

一、崇禎朝的政局基本盤

簡單概括就是黨爭愈演愈烈,成為晚明政治的毒瘤。崇禎先後撤換了不下10名首輔。其他的內閣成員,換得更頻繁。崇禎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內閣結黨,此舉副作用極大。崇禎政治經驗匱乏,明朝又面臨著內憂外患。這時候,他迫切需要一個有經驗的、穩定的內閣班子,來出謀劃策、落實執行。然而,崇禎的作為,卻使晚明朝政始終處於動盪之中,無法應對危機。

二、崇禎在戰略決策上首鼠兩端

崇禎剛登上帝位,就面臨兩大危機。第一個危機來自東北方向,後金,也就是滿清的進犯。第二個危機,是西北的農民起義。以明朝的國力和軍力,要在攘外的同時安內,根本不可能。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先同滿清議和,然後集中力量,消滅農民軍。可是崇禎一心收復遼東,兩線作戰的結果,明軍精銳全部斷送在遼東戰場,農民軍則趁機茁壯成長。結果,無論是對內鎮壓農民軍,還是對外抵抗清軍,明軍都已無能為力了。

三、明末財政的崩潰,成為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後期幾乎年年打仗,軍費居高不下。據崇禎初年統計,就算把財政收入全部用作軍費,每年也還差40餘萬兩。結果只能加稅,遼餉、剿餉、練餉,合稱三餉,總計徵收白銀約1600萬兩,比正規賦稅還高。這對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迫使更多的人加入農民軍,反抗朝廷。

四、崇禎的性格缺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的性格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即極端自負和極其多疑。這使得晚明朝廷的各項決策和舉動,每每陷入一個怪圈:凡是崇禎認定的事,一定要辦;辦砸了,他從不反思自己,更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指責是大臣們不盡心盡力,甚至懷疑他們有不良企圖。這種讓官員背鍋的做派,使整個官僚集團與皇帝離心離德,朝臣但求自保,不肯幹事。因為事情辦砸了,皇帝就會把你丟擲去頂缸。

李自成向北京進軍時,崇禎想遷都南京。他自己不說,希望朝臣主動提出。可朝臣怕擔責任,無人出頭。無奈之下,崇禎只得留守北京,但他已經指揮不動軍隊了,朝臣們也都做好了投降的準備。最後時刻,崇禎連個願意護衛自己突圍的大臣都找不到,在絕望中自殺。可以說,崇禎的死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