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非暴力溝通》: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書籍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教我們如何以關愛、感激、理解、欣賞的心態,實現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真誠溝通的方法論書籍。

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的老師是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馬歇爾博士一直致力於促進人類和諧共處,且成果斐然。由於貢獻突出,2006年,馬歇爾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在本書中,馬歇爾博士教導我們從日常的每一次談話入手,將談話分為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並且幫助我們逐一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而非主觀判斷或暴力評斷。幫助我們喚醒每個人心底關於愛的本能,用愛去真誠溝通,最終達到透過溝通實現理解、共同進步的目的。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各種溝通,因溝通不暢而產生的問題也隨處可見,例如,親子問題、親密關係問題、合作關係受阻、職場生涯瓶頸等等。其實,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無法正確的溝通。請相信,透過閱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們可以找到拿來就用的溝通方法,解決我們生活中面臨的許多難題。

我們經常會說保持同理心,那麼到底什麼是同理心呢?簡單的說,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也就是遇事要捫心自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

這些問題,如果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去體會,也許我們作為父母、領導、企業員工,就可以理解很多引發我們憤怒、無助或絕望的問題。也就可以更理性客觀的去觀察自己和他人,更關注如何去解決難題,而不是發洩情緒。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經講述過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有一次,史蒂芬在坐地鐵,地鐵裡有兩個孩子一直在大聲追打吵鬧,而他們的父親就自顧自的坐在一旁,絲毫沒有去制止孩子行為的意思。

史蒂芬實在忍無可忍,他站起身來走到那位父親的對面,對他說,“額,先生,您是否可以讓您的孩子安靜一下。”此時,這個父親才從自己的沉思中走出來,他很抱歉的對史蒂芬說,“真是很抱歉。孩子們的母親剛剛在醫院去世,我和他們都有些無所適從……”

聽到這些,史蒂芬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自責。他認為自己是有多麼自負,才會在不知緣由的情況下,認為一個悲傷無助的父親是不負責任的。他感到很抱歉,並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可見,拋棄成見,理性看待問題是十分困難的,在理性處事的基礎上保持同理心則難上加難。然而,要想實現和諧溝通,保持同理心是首要前提。

馬歇爾博士在書中指出,溝通的過程包括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在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觀察彼此言行,感受彼此情緒,體會彼此所需,進而理解彼此提出的請求,只有經過這四個過程,才能夠實現和諧溝通。

什麼是觀察?觀察就是溝通雙方正在客觀存在的言行。例如,妹妹在客廳看電視,我今天晚上10點才下班。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在溝通中使用的是“偽觀察”。例如,你太不聽話了,我媽媽總和我發牢騷。

這些話基本上都是說話人的主觀評價,而不是一種客觀事實。正是這些不客觀的評價,引發了溝通困難,甚至矛盾升級。

什麼是感受和需求?

感受和需求就是根據自己的客觀觀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覺與。例如,你離開我,我很難過,我希望有人陪著。你來作客,我很開心,我喜歡熱鬧的感覺。

那麼是不是也有“偽感受”呢?是的,而且我們經常聽到的感受都是“偽感受”。例如,你根本不愛我,我想揍你,我再不想理你了。

什麼是請求?

請求其實就是自己希望別人要做到的事情。高質量的溝通中,請求一定是非常明確的。例如,我希望你可以在上午10點到達辦公室。我想買一個黃色的大筆記本。

如果一個女孩子對男朋友的請求是,“你要好好愛我。”那麼這個男孩子一定很困惑,什麼才算好好愛呢?每天黏在一起?還是每天送菜送飯?或者是每天說愛你?男孩子多半會覺得自己太難,女孩子又多半覺得對方根本不夠愛自己。

這就像電視劇《過把癮》的一對男女,女人用盡了全力去索取愛,男人也覺得愛得無可附加,最後還是落得個精疲力盡,愛而不得。

所以,有所求,就要把所求想明白,說清楚,溝通的物件才能夠弄明白你到底想要什麼。

曾經有人這樣描述愛情:

只是天天這樣朦朧凝視,恐怕也無法直抵對方的內心,實現靈魂深處的碰撞。

是啊,馬歇爾博士用他寬厚、仁愛的心告訴我們:

愛就要由此及彼,愛就要言辭達意,愛就要明明白白,愛就要真真切切。

有多少事情,以愛的名義,行使傲慢的權力,堵塞了愛的河道,隔閡了心的距離。

從現在開始,用心觀察,細心感受,感知內心需求,用愛的語言提出善意的請求。生活的改變即刻便可實現,也不算辜負了馬歇爾博士的諄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