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餘生若想幸福,要提前給自己留3條“後路”

人的一生其實分為“三天”,分別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今天正在進行,明天還未到來,因此每個人能把握的只有今天,而人一生也不過百八十年,一旦到了四五十歲,也就是中年到來的訊號,此時的人已經揮別了青春,迎來了人生的下半場。

那麼人到四五十,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實現後半生的幸福呢?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古代先賢最有發言權,他就是王陽明,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也是繼孔子之後的“聖人”。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心學對於中年人很有指導意義呢?因為王陽明本人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案例,他的前半生遭遇了不少挫折,不僅幾次科考不中,還得罪了朝廷宦官,恰逢事業高峰期被貶官,即便如此,王陽明依然在後半生混得風生水起,可以說是因禍得福了,他是怎麼做的呢?

王陽明告誡:“人到四五十,要給自己留3條後路”,別等跌倒了才知道。

1、回家的路

如果你現在已經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並且還在外地,甚至異國他鄉打拼,那麼就要提前考慮一個問題了,自己將來究竟是要身在他鄉,還是回到家鄉。

而且如果一個人過了中年還在外地打拼,多半是混得不盡人意的,此時不妨提前為回家做準備,外邊的風景再好,也不如故鄉的回憶;身邊的朋友再真誠,也不如家裡父母的關愛。

家裡也許只有一棟老房子,也許家裡只有幾畝荒廢的地,無論如何,家鄉與我們都有著不解的羈絆,要常回家看看。

2、保障老年生活的路

年輕時的人總會相信緣分,認為“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然而大概只有到了中年以後,我們才領悟到了伴侶的重要性,如果人到中年還形單影隻,未免太孤獨了,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珍惜家裡的另一半,不要三心二意。

此時我們要為自己留一條“保障老年生活”的路,為自己留夠物資和積蓄,如果想在親戚多的地方,就不要搬家,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

3、維持健康的路

年輕時我們都在努力工作,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闖出一片天地,然而到了中年以後,我們才發現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本錢,名譽和利益不過是人生中的“外物”罷了。

也許四五十歲的我們已經開始衰老,面容和精力都不如從前了,但是也不必自艾自憐,此時我們有了年輕時不曾有的生活閱歷和人生智慧,因此我們此時的重心應該是修心養性,保持身體的健康。

作為老一輩,我們總想給兒女多留下一些財富,殊不知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金錢,倘若兒女敗家,金山銀山也禁不住揮霍,而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幫助。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只有把書本上的知識連同實踐結合起來,我們才能領悟幸福的真諦,而心學自從開創一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

就連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也評價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因此我們作為當代人,不得不學習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建議在座的各位去看一看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此書不僅是一本王陽明的作品集,也將他的智慧與當下結合,幫助我們修身養性,涵養福報,提升運勢,少走彎路。

無論是自己看,還是買來送人,這本書都是不錯的選擇。

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發O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 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

79

度小店

月銷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