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親密關係心理學:人到60歲,誰才是最親的人?希望你別太晚知道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心理學的領域中,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的親密聯絡叫做“親密關係”,而這種親密關係可以反映出兩個人之間的親密程度。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可以按量化來計算的話,那麼,就是你是否願意與對方分享你自己的秘密和真實想法,是否與對方有親近的想法,能否與對方在感情方面相互支援。

親密關係心理學(Intimacy Psychology)

親密關係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之中的一個分支流派,根據相關的實驗研究表明,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有特別關係親密的人時,我們就能夠更加輕鬆的面對和解決生活之中的壓力和問題,

因為,親密的人能夠給我們提供心理的支援,以及面對社會的動力。

但是,人類親密關係的建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親密關係會隨著人們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例如,

在人們幼年的時候,親密關係建立的物件是我們的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親密關係建立的物件會慢慢地從我們的父母變成我們的戀人、伴侶。

通常來說,個體親密關係的變化從始至終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1、兒童時期與父母建立的親密關係;2、青少年時期與同齡朋友建立的親密關係;3、成年時期與自己戀人和後代建立的親密關係。

在個體的兒童時期,特別是幼兒時期,孩子與其母親之間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

這種親密的關係在孩子的眼中是理所應當的,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利於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之中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他們在長大之後能夠信任他人,也能夠更好地展現自己。

而到了青少年時期,個體身邊最親密的人開始發生變化,從父母逐漸地變為身邊同齡的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心中的小秘密會逐漸變多,並且這些秘密無法與父母分享,所以身邊的同齡朋友就變成了最親密的人。

最後,到了成年,每個人都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大多數人會選擇在一個合適的年齡成家,這時候,個體建立親密關係的物件再一次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朝夕相處的妻子或是丈夫。

而當個體有了後代之後,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將逐漸加深,孩子就會成為每個人必不可缺的一個部分。

因此,人們與身邊人的親密關係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毫無規律的,而是階段性的、過渡性的。這裡就出現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了,那就是當一個人年過六旬之後,身邊最親密的人又會是什麼人呢?心理學專家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優先保證自我的社會適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認知資源與心理空間都不是無止境的,沒有人能夠把每個人都當作自己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優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一切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都是保證自我的社會適應。

然而,親密關係會擴散我們的自我概念,使我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團體,在這個小團體中,

每個人都是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照顧的,這可以使我們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

相關的心理學實驗證實,個體在面對“愛人”與“母親”這類的詞語的時候,反應速度會自然而然地和與自己相關的詞彙一樣迅速。但是,對於其他人名或者詞語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速度就會相對比較慢。這就是心理學領域的“戀人參考效應”和“母親參考效應”。

我們在生活之中,一般會把自己的戀人與母親這些我們關係十分親近的人,視為是我們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的一生之中會有很多關係親密的人,例如:父母、伴侶、孩子、朋友等等,這些人都會被我們容納到我們的自我概念之中,那麼,人們的心理容量真的有那麼大嗎?

當然不是了,這些人在我們的大腦之中,其實也有著嚴格的主次之分。成年之後,我們會擁有自己的家庭,忙著自己的工作,因此,父母與我們的關係就會日漸疏遠。

而當一個人到了老年之後,孩子也會慢慢地淡出我們的生活,因此,年過六旬之後,與我們最為親密的就是我們的伴侶。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身邊的這個人,這才是真正會陪伴我們一輩子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