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如果你自卑、社交恐懼,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導語:如果你自卑、社交恐懼,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不妨看看這篇文章,或許對你會有所啟發。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可能是對自己的長相不自信,可能是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或是在某個喜歡的人面前不自信。

實際上自卑心理非常普遍,並非只有少部分人才會自卑,即使是那些成功人士,或是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社會頂層人士,都可能會有不為人知的自卑的一面。

我們作為人類,既然是一種生物,那就必定會有缺陷,而不存在完美無瑕的人。

有的人把自卑掛在臉上,遇到困難情不自禁地就顯示出懦弱,這類人屬於

高自我防衛

的人。

他們傾向於維護自己既有的形象和尊嚴,較難接受新資訊或者易於對新資訊進行曲解,他們的安全感較強,敏感於被攻擊,思維方式上傾向於保守,態度改變也較為困難。

生活中大家應該有這樣一種經驗,即當某一句話無意間戳中了他人的內心,說話者可能會受到言語侵犯,這是因為他們傷害到了他人的自尊,或是激起了對方不好的回憶,因而引發了自我防衛機制。

實際上這種自我防衛就是自卑的表現。

一個人越是在某一方面容不得別人的侵犯,就說明他在這方面越是自卑,越是不滿意自己的狀況。

因此在人際關係中人們必須要遵循保護他人自我價值的原則。

那麼自卑的人應該如何改變自己呢?

前文已經提到過,其實自卑普遍存在,很多人都認為只有自己才會自卑,別人都是強大的,或者認為他們對自己都是很滿意的。

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知覺偏差,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

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再把自己當成唯一的特例。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自卑,比如身高、體重、外貌、經濟狀況等等。

因此對人們來說,首要任務就是明確自己的狀態,探究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感到不滿意。之所以說這是首要的,是因為很多人其實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自卑,為什麼面對他人的時候沒有底氣。

如果有必要,人們可以列出一張清單,把對自己所有不滿意的地方一一羅列出來,只有對自己建立清晰的認識,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才能有目標,不會偏離方向。

其次,自卑感的形成和維持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如果一個人的身邊只有吃喝玩樂的朋友,沒有能夠在學習和事業上共同進步的朋友,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感到自己越來越脫離社會,與別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因為他們整日的享樂其實是在麻痺自己,逐漸消磨著他們改變自己的動力。

所以,自卑的人們應該有意識地遠離這種環境,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但卻可以選擇朋友圈子。

遠離落後的朋友圈,靠近上進、積極的朋友圈,就能夠在被期望、要求和獎懲的環境中被引導,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只要自己優秀了有能力了,底氣就出來了,自卑感自然就會減少。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團隊合作、和睦相處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相對地,那些孤僻、內向、不合群的人會受到他人的排斥。

內向者從來沒有少過,有些人看起來就很內向,有些人迫於外界的壓力,裝出很合群的樣子,實際上是一種權宜從眾,活得很累。

內向者被人貼上標籤,尤其是孩子,他們被認為不合群,可能會被冷漠相待。

那麼內向者要如何改變自己呢?

實際上有些人之所以內向,並不是因為經歷所致,而是先天氣質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將心理活動指向內部,體驗內心的情感。

他們也想與別人和睦相處,但總是無法做到,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建議人們不必強求自己,因為氣質是很難改變的。

如果不喜歡與人相處,就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中去,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歷史上很多偉大人物也不合群,他們專注於自己的領域,最終取得成就。

所以人們不必強迫自己合群,只要能夠維持正常的人際關係,不至於和他人總是鬧僵,那麼也算是做得很好了。

但社交恐懼症患者有所不同,這類人面臨的是心理障礙,如果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活,那麼及時就醫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也正在嘗試改變,不妨多閱讀一些心理相關的書籍,能夠更加了解自己,同時可以尋找方法幫助自己擺脫這些心理障礙。

當你陷入情緒低谷時,不妨看看這本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這是寫給成年人的童話,在閱讀的過程,你的煩悶也會悄然融化。

你會漸漸明白:

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活出自己的人會最開心。即使忘了一切,也別忘了做自己。

這本書通俗易懂,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它看似給我們講了一個童話故事,其實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鬱時最真實的感受,書中的角色都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到原型。

書裡的主角蛤蟆是幸運的,通過了10次的諮詢,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充分的理解,獲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動力;而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還在苦苦掙扎;

心理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透過閱讀這樣一本書不可能就無師自通,得到許多答案;但是,相信讀完這本書,許多人會透過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

幫助我們去誠實地面對自己;

同時,作為家長,也提醒我們應該更加

注重孩子的情緒管理

引導孩子認識並正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讓他們學習與自己對話,比教授他們技能要重要得多

;也時刻讓我們提醒自己,多反思自身行為,

避免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傷情緒中無法自

拔,或者心裡總是積壓著許多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那麼,

請趕緊停止情緒內耗!

不妨讀一讀這本心理故事書,也許不能立刻就帶來改變,但相信會讓你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幫助你找到一些問題的所在。

這本書的作者

羅伯特·戴博德

,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是他最著名、也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凝聚了作者

羅伯特·戴博德

幾十年的心理學心得。

現實中,他曾對無數個蛤蟆先生說:

“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

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

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開啟。

套裝內還有一冊《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也是一本心理療愈的書籍,書中透過一個個故事小案例,

讓我們發現:

無論身份背景有多相異,人類面對的煩惱其實都相通——愛與被愛、遺憾、選擇、控制、不確定、死亡,這些都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共同學習面對的議題。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膚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共鳴、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願你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覺醒內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C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套裝2冊心理療愈書籍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