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古典IP如何重生

◎楊早

通常一些知名度高的古典作品,也就被稱為古典IP,比如《西遊記》,改編重寫的作品無數,經常被人說成是中國最大的IP。最近熱播的《夢華錄》,因為故事脫胎於關漢卿的劇作《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也被稱為古典IP的重寫。

我今年過眼的書中,挑出了六本。這些書改寫/闡述的古典IP,分別是《搜神記》《世說新語》《水滸》《大誥》《三字經》《三言》。

所謂“古典IP的重生”,無非是要讓舊章煥發出新的光彩。這些改寫古典IP的作品,代表了兩條讓古典IP獲得重生的道路:或大加改造,讓熟悉的古典作品產生陌生感,甚至像在讀一本新書;或與當下生活產生勾連,則讓可能已經陌生或遙遠的古典作品,在日常的語境中變得親近,容易進入。清人孫寶瑄那句話可謂至理名言:“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書也;以舊眼讀新書,新書亦舊書也。”

根據這個原則,我為今年出版的六本新書列了一個座標圖(見文末),縱軸代表對原作的(創造性)轉化度高低,橫軸標示與當下生活的相關性強弱。

下面從上至下,逐一說說這六本書的特色:

(一)《世說新語別裁詳解》,董上德著。

它可以說是兩本書的結合。一本是南朝劉義慶主持編纂的《世說新語》,另一本是東晉袁宏所撰的《名士傳》。《名士傳》原書已佚,但目錄流傳至今。這兩部書所描寫的名士,有著高度的重合。《世說新語》是按門類編的,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敘述的重點實在名士之言行,所以魯迅說它是“名士教科書”,想學哪方面的名士範兒,就有一堆的名士軼事擺在面前。然而有利必有弊,想探知某名士的生平言行,或者自魏至晉,名士風範的流變異同,就不大方便了。而《名士傳》按人輯事,自然就補全了這一缺憾。可惜散佚了。如今董上德教授以《名士傳》的目錄,重新編排《世說新語》,可謂別出心裁(“別裁”一語原本於此,如《唐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

(二)《活在洪武時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運》,諶旭彬著。

《大誥》是六種古典IP中最冷門的。它是朱元璋用了兩年時間親自寫定的“重大刑事罪案啟示錄”,用意在於警示官民,重典在前,不要重蹈覆轍。史書上定義《大誥》為“刑典”,但它跟《大明律》不同,不是成文法,而是判例彙編,朱洪武之酷烈暴戾,盡在其中。有人讀過汪曾祺《國子監》,想必還記得南京國子監生忤逆師長被朱元璋親令殺頭、流放的那通碑文。《大誥》中記載的刑案,大抵如是。而且洪武時代,《大誥》每家必須有一本,有者犯罪減刑,無者加刑甚至流放海外永不令歸。書中這些案件的情節與判決,卻折射出了洪武時代人與法、法與社會的種種面目。諶旭彬以《大誥》的記載透視洪武時代諸多小人物的命運,可謂巧妙。其中徵引他書,說明律法流變,也很能讓人理解中國法制的由來。

(三)《知道幾句三字經》,劉勃、蕭桓著。

《三字經》是家喻戶曉的古代啟蒙讀物。《三》《百》《千》只要讀過一兩年私塾的,莫不爛熟。作者說得好,古代啟蒙讀物中,《三字經》用字最少,教學實踐最多。作為古代民間習用的入門教材,它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內容,句式短小,朗朗上口。正因為此書言約而事博,博學如章太炎,也會花費心力重訂此書,希望能教教現代的大學生知道一點古代歷史文化常識。《知道幾句三字經》的上半部,正是以章太炎重訂本為底本,加以解說引申,也即是讓這些常識更為“現代化”。下半部則是《蒙書雜談》,將古代蒙書從《蒼頡》《急就》到《增廣賢文》《弟子規》,逐一點評。看完此書,不至於想為孩子選擇“古典教育”時,像沒頭蒼蠅一樣道聽途說,誤入歧途。

(四)《借〈搜神記〉一用》,商震著。

此書本來叫《借鬼神一用》,書名就指明瞭作者的用意。鬼神之說,在中國文化裡有悠久的傳統,自近代以來,一直受到科學主義的壓抑。汪曾祺曾在《水母》一文中呼籲多研究水母、灶王爺這樣的民間神祇,認為可以“瞭解我們這個民族”。其實不止於瞭解,也有拓展想象力的作用——古人的想象力,大半挹注在鬼神之說中,又好以鬼神喻人事,《搜神記》這樣的代表著作,理應讓更多人知道。本書是選本,作者是詩人,選擇、疏解原文條目,有很強的個性色彩,前面的導讀更是老派的周全平易。

(五)《讀〈水滸〉:人性的十三種刻度》,押沙龍著。

(六)《凡人動了心:熊太行說“三言”》,熊太行著。

這兩本書可以合起來談。兩位作者都是公號大咖,對當下讀者閱讀趣味、心態的把握準確而嫻熟。他們寫什麼都有人讀,反過來說,不管寫什麼,都要符合他們自己的調性。因此他們的著作,對於原作的改動很少,但拆解方面,工夫做得很足,可以說是“六經注我”。其好處是把門檻壓得很低,也能破解不少讀者對“名著”的仰視心態。尤其《凡人動了心》,作者關注的是人際關係,選擇的文字是馮夢龍編著的“三言”,倒是與原IP中磅礴橫溢的“市民性”不謀而合。“三言”本是市民文化的結晶,現在能將之重拆分解,讓人輕鬆愉快地取得了與古人的精神互通,可算是“古典IP重生”的當下主流了。

二零二二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