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發人深思)十則真實故事:人這一輩子,老年最難熬

文/秋韻

全文共4035字

與朋友逛街,在一老年服裝專賣店門口,遇到八九位老人。他們從一輛麵包車上慢吞吞下來,各個步履蹣跚老態龍鍾。蒼老的面容勉強還能辨認出,有幾位是當年的前輩同事。多年不見,見面彼此都很高興,熱情地聊了一會兒,他們要進店看看衣服,我們就此分手。臨走時我看了看麵包車上鮮豔又顯眼的大字:XXX養老公寓。

我問同行的朋友:“這老幾位都入住養老公寓了?他們子女都不少,而且都在身邊,怎麼會進養老公寓呢?”

朋友說:“多種多樣的因素吧,這應該也是一種觀念的更新,說不清楚是進步還是退步,反正這些年養老公寓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挨一家,住的人都不少,與子女同住養老的卻越來越少了。”

或許是自己也到了考慮養老問題的年紀,也或許是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無法逃避的現實,最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有關養老話題的議論。

與朋友一起梳理記錄了一些耳聞目睹的故事,每個故事背後,都有各種各樣的無奈。

01

八十四歲的李老太太,五十多歲時丈夫去世,改嫁一公務員。倆人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繼任丈夫身體開始衰弱,繼子女慫恿父親與繼母離婚,怕父親走後繼母爭家產。送走繼母后,幾個孩子開始輪流照顧父親。

被離婚的李老太太回到自己大女兒家。大女兒也已經六十多歲,要照顧孫輩,沒時間照顧老人,兩個妹妹也同樣的情況。三個女兒推來推去,誰也不肯與老太太同住。李老太太一氣之下,拿出所有積蓄自己買了套房子。據說,這些錢是再婚後積攢的,可能就是再婚後自己一分錢不花只用丈夫的,讓繼子女不滿,才起意讓父親離婚的。

房子買了以後,老太太一個人住感覺到害怕,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思來想去,覺得進養老公寓是唯一的辦法。

朋友點評:

老太太的自私,沒有與繼子女和後老伴兒培養出感情,也讓自己女兒與她感情疏離,最後結局,應該是她自己的問題。

02

劉老太太,丈夫去世多年,自己膝關節損傷嚴重,住樓梯房三樓,出入極度困難。一雙兒女都是再婚家庭,話語權不多,誰家都不可能接她過去同住,她自己也不想麻煩兒女,自覺地選擇了養老公寓。

朋友點評:

劉老太太明智!這一類老人挺多!

03

一對夫妻,早年間與大兒媳婦矛盾很深,幾近斷絕關係。二兒子兩口子都有點殘疾,當初與大兒媳婦矛盾,就源於他們對二兒子家的照顧偏多。到了自己行動不便的時候,覺得去誰家養老都不現實不方便,倆人一商量,進了養老公寓。

手續辦完以後,把兩兒一女叫到家裡,說在公寓有工作人員隨時照顧,免得一時出了問題身邊沒人。公寓飯菜質量一般,要求三個孩子輪流送飯,每月給三千元伙食費。

每個月去除兩千多公寓收費(縣辦公寓收費低,普通人進不去),還能給孩子們那麼多補貼,這不是一般家庭能做得到的。這老兩口的安排皆大歡喜。

朋友點評:

當年老人偏心殘疾二兒子沒錯,可能方式過於簡單。養老模式皆大歡喜,不僅是老人聰明,老人退休收入高也是原因之一。

04

老孫老兩口,老孫六十多歲突發腦溢血,好了以後,語言遲緩,腦子不太清晰。多虧藥劑師出身的妻子和學護士的女兒照顧,身體恢復挺好。到八十多歲的時候,有病加自然衰老,開始行動不便。可怕的是,一直身體不錯的老伴兒,幾年前出現問題,經診斷,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不但不能照顧老伴兒,自己都隨時可能出問題,最怕的是自己走丟回不來家。兩個女兒,小女兒移民國外,做護士的大女兒照顧這樣兩個人,自己還沒有退休,實在顧不過來,不得已送老人進了養老公寓。

朋友點評:

遠行的女兒榮耀了面子,留在身邊的女兒溫暖了裡子!

05

一對夫妻三兒一女,倆人退休以後,活得挺瀟灑,廣場舞、交誼舞、太極拳,各種老年人的活動圈子裡都有他倆的身影。這樣的瀟灑,自然給孩子們的幫助不會太多。這幾年,倆人身體不好,尤其老頭兒,曾經的活躍勁頭兒沒了,整天窩在家裡不愛動。吃飯沒胃口,導致嚴重貧血。

住院治療以後,老太太跟三個兒子商量,誰回來陪他們住,每個月給三千陪住費,百年以後房子歸他。三個兒子都藉口家裡有事長期陪住陪不了,輪流照顧還能接受。

倆人又找女兒,女兒已經退休,離婚後與兒子也分家自己獨居,經常組織一批人玩樂器練書法。二老說你過來跟我們一起,互相都有個照應。女兒不幹,很直接地說:“我支援哥哥們的意見輪流陪住。長期可著一個人誰也受不了,誰家也不缺那三千塊錢過日子,房子也都夠住,誰也不會為了一套房子把自己拴住。我是有時間,但我也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兩口一氣之下,住進了養老公寓。

朋友點評:

兒女完美地繼承了父母的生活態度!

06

醫院一藥劑師,姐妹五個,她是老四。父親去世多年,老母親在農村獨居有二十年。姐妹們輪流過去看看,老人完全自理,她們沒怎麼操過心。八十二歲那年,老人腦子壞了。還是過去看望她的外孫子發現的,外孫見姥姥吃的剩飯都長綠毛了,覺得不對勁。給在外地帶外孫的母親打電話說了,他母親是老二。老二趕緊回來組織姐妹們商議老人的養老問題。

老大在北京看孫子,老二在南方看外孫,老三自己心臟病,老四沒退休,老五開快遞店。各有各的事兒,誰也顧不了老人。最後決定送養老公寓,選了縣裡費用比較高的一家,每月兩千多一個床位,覺得收費高質量一定過得去。

老人住進去了,在家的三個女兒時不時過去看望,公寓管理者一直抱怨老人腿腳太利索,整天往外跑不好管理。

兩個月以後,老四又一次去看望老人,大冬天的,老人穿一件短袖體恤,凍得直哆嗦。老四趕緊拿起厚衣服給老人穿,老人特別抗拒,不願抬胳膊,還罵人。老四掀起老人衣服看看,一邊肩膀紅腫,腋窩左右多處青紫。老四急了,問老媽咋回事,老人說不清楚,隔壁一老人在門口指著對面床老人含糊不清地說:“她打的,還打頭。”

老四摸摸老人的頭,果然大包小包好幾個。她給老媽披上衣服就去找負責人,人家說老人多,不可能一對一照顧得那麼周到。尤其腦子有問題腿腳還利索的老人,住在一起難免互相磕碰,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樣,不會有大問題的。

老四發火了,說要去告他們,負責人才把話拿回來,說你們把老人帶走吧,我們照顧不好就不照顧了,以前的費用全部退還。

回到家的老人,還是沒有親人能照顧得了。老三給聯絡了一農村居家照顧老人的人家,這裡費用不高,一個月一千多,共收留五六個失能老人。對於這位痴呆老人,起初他們也是有顧慮的,怕看不好老人走失負不起責任。後來多出了二百元護理費才勉強收留。

朋友點評:

五個小棉襖,關鍵時刻,沒有一個能溫暖到老母親。看來兒女不在多……

07

一農村獨生子,母親癌症,父親風溼,他與妻子在市裡做生意。扔了買賣沒有收入,給老人治病花費不少,不得已將兩位老人送養老機構。前段時間母親去世,送走母親,父親說啥不願再進養老院,自己還不會做飯。只能委託兩家叔叔嬸子幫忙送飯。好在家族關係不錯,叔叔嬸子接下了這份差事,當然,侄子是會付報酬的。

朋友點評:

如今的農村,為了生存,孩子們也很難守在老人身邊。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凸顯!

08

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農村失能老人的照顧,有女兒的人家,女兒成了主力。有一家五個女兒一個兒子,母親癱瘓五年了,五個女兒每人兩天一換,兒子兒媳一個賺錢一個做飯。

另一家兩女一男,母親糖尿病綜合徵,有點抑鬱,也是女兒白天輪換照顧,晚上兒子管,媳婦基本不上手。可憐兩個女兒的公婆,都是獨生子父母。大女婿媽媽與親家母同時住院,只能靠自己兒子一人照顧,媳婦要先照顧孃家媽。

朋友點評:

如今的農村,家產繼承只有兒子,責任分擔,女兒不能缺席!

09

農村一老人沒女兒,老伴兒早走了,她自己腦子有些糊塗,在倆兒子家輪流居住。最近老人下不來床了,媳婦們不願伺候,兒子們擦屎擦尿也開始煩了。老人沒有收入,兒子靠種地維持生活,拿不出送老人進老年公寓的費用。用他們的話說,“有錢錢受苦,沒錢人受苦”。

朋友點評:

媳婦不管公婆的最後時光,好像已成常態,挺普遍的。兒子的話也道出了很多農村人的無奈!

10

有錢人家養老也不容易,就在文章即將結尾時,朋友告訴我一件事。一對離休幹部老夫妻,一年之中相繼去世。去世前,已經退休的二兒子本該去看孫子,為了照顧老人沒去。他看護了幾年,幫女兒看孩子的大哥也回來幫忙了。弟兄倆每天一起照顧老人,一個做飯,一個推老人出去遛彎兒。

先送走了母親,後送走父親。有點身份地位的父親,葬禮辦得挺隆重。沒想到葬禮剛剛結束,倆妯娌就打起來了。老大媳婦說老二兩口子照顧老人實惠得多了,說老人都是高工資,最後分遺產沒顯示那麼多。老二媳婦說你們多少年都不管,我們管多了還落不是了。

老父親臨去世前說過,屬於他的房子倆兒子一家一半,房子估值百萬,你們自己分割。老人還沒走,兩兄弟就已經在暗自較勁,父親走了,矛盾瞬間爆發。老大說房子這樣分不合理,現金分配不明朗有貓膩。兄弟倆爭執不下,找姐姐評理,姐姐鼻子裡“哼”了一聲說:“你們愛咋分咋分,反正沒有我一毛錢!””

最後還是老二念及大哥身體不好,要了二十萬,結束了紛爭。都說人去世以後,五七內真魂不離家。若這說法屬實,不知老人看倆兒子鬧糾葛會是個啥滋味。

朋友點評:

有錢人家的日子也不平靜啊!

選擇摘錄這樣幾個案例,不能完全詮釋如今養老困境。文章中挺多能進養老公寓的,算是不錯了。儘管在公寓也不一定有好的照顧,總比大部分兒女無力管或不願管,自己又沒能力找人管的強得多。

寫這篇文章的間隙,看到一篇文章,《一個人活到七十歲就夠了,不必活太久》。文章是一位心理學家寫的,文章內容不在這裡贅述,類似的文章兩三年中看過挺多了。不明白這樣的文章出於怎樣的考量。只想說,“老人難,老人難”,都已經難到由心理學家出來,說老人“不必活太久”的程度?看來老人長壽,確實是一件挺尷尬的事情了。若自己一切可以自理,不麻煩任何人,長壽是件好事。如果活到需要麻煩人的程度,確實是自己遭罪兒女受累了。可是,借用一條那篇文章下的評論說:“人到底活多久,是自己可以說了算的嗎?”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眼裡已經“活夠了”年紀的老人,文章寫到這裡,只能一聲長嘆了!

——end——

原創不易,期待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和讚賞!

(宣告:圖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簡介

秋韻,河北人,現退休在家,喜歡講述過去的故事。

本文編輯

情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