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你的界限感是他人的安全感

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兩人之間的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正如他所說的,界限感不僅僅只是與陌生異性保持距離,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愛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需要保持界限感。

01

君子之交,切記交淺言深

單位來了一位新的同事。剛來時我挺喜歡她,覺得她特別活躍,主動找各種話題跟我聊天,從八卦娛樂到行業奇聞,再到她以前單位的各種趣事。我在她的引導下也開啟話匣子,跟她聊得不亦樂乎。

可能是我的健談讓她誤會了,第二週開始,她查戶口式盤問了我一些私人問題——年齡多大?工資多少?買房買車了嗎?老公幹什麼的?父母幹什麼的……

作為回饋,她也給我滔滔不絕講了很多她自己真假難辨的私事,從追她的舔狗男到她自己求而不得的男神,從第一次開房到為渣男墮胎,從同事的鹹豬手到上司的性騷擾……

幾周的交情,彷彿一夕之間從素未平生到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以自我為中心,眉飛色舞地講個不停完全對我的尷尬視而不見,還質問我為什麼那麼小氣不肯跟她分享私事。

殊不知這種做法無異於是在給自己“埋雷”:貿然將自己的隱私告訴與自己關係不熟的人,一方面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萬一我是個嘴巴不嚴的人,把這些隱私抖出去,那她就得承受其他同事異樣的眼光。另一方面她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讓別人難堪,明明我們還沒熟到可以聊隱私的地步啊。

成為真正的朋友,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來沉澱。這種不懂界限感的人,只會讓人心生反感,自以為處處是朋友,其實不會有人真的把她當朋友。

孔子說:“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倘若對方不是交情很深,彼此相知的人,你還對他暢所欲言,這就是失言。

不要初相識就把一腔熱情用盡,然後難以為情尷尬收場。

所以,在與人交情尚淺時,諱莫如深;在別人對你交淺言深時,疏遠關係。

02

為人父母,懂得適當退出

孟非曾在《非誠勿擾》裡談過自己的女兒:“孩子出生的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從那一刻開始,我就知道,這個孩子終將離我遠去,她會長大,工作,嫁人……所以我非常珍惜跟女兒在一起的時間,並且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時刻提醒自己學習一件事——放手”。

放手,就是父母懂得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適當退出,時刻主動與孩子保持界限感。

幼兒時期的界限感,是不干涉孩子天馬行空的行為及生活方式;青春期的界限感,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尊重孩子的隱私;成年時期的界限感,是承認與孩子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不再對孩子的小家指手畫腳……

可惜很多父母不懂,他們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以愛之名”在孩子的人生中踩過界。

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學時,媽媽告訴她要好好學習,從不允許她跟其他小朋友玩,怕被帶壞了。

中學時,班裡的一個男生給她寫信,這個小秘密在日記裡被媽媽看到,日記本被撕了,媽媽還打電話讓老師批評那個男生。從此那個男生再也不理她。

大學時,媽媽每天N個電話,手機沒接打宿舍座機,不管是午休時間還是三更半夜,直至宿友不堪其擾拔了座機線。

結婚之後,媽媽以幫帶孩子之名,繼續住進自己的小家。丈夫說,看到晾衣杆上的內褲,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偷窺的尷尬。

這是被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操控的一生。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時刻不願與孩子分離,與其說是愛孩子,不如說她們想控制孩子,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更大。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沒有界限感的愛,除了壓力與折磨,沒有其他。

沒有界限感的父母,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03

親密愛人,有界限感才能久處不厭

婚姻裡的界限感,既是遠離與其他異性的曖昧,給足彼此安全感,也是各自有獨立的空間,隨心所欲做自己。

《薔薇島嶼》裡說:“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作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佔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註定要落空的事情。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並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劉若英在書裡描述過和丈夫婚後的生活狀態:夫妻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個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他們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只共用廚房和餐廳。

或者這種異於常人的相處方式普通人學不來,但我們也能根據實際調整適合的相處方式,既不傷害對方,又能互相取暖。

女人降低對婚姻的願景和期待,不把它當成唯一的救命稻草,無孔不入滲入到丈夫的生活中,讓他窒息。

男人不要將妻子困於家庭那方天地中,尊重她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空間和朋友圈。

沒有控制,沒有踩過界,兩個人的個性,才能在婚姻裡得到尊重。彼此有空間,才能更好地各自成長。

04

作家素黑說:人靠在一起感到安寧才是幸福,黏在一起彼此勞累、相互埋怨便是孽。關係再親,也應有自己的意願和生活方式,把尊重別人的意願和生活方式。保持距離,保留空間,自能相見歡,關係長久可親。

願你我都能守住自己的那條線,也能不踩過他人的線,掌握好交往中的界限感,知道進退、懂得分寸、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