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一個人,獨來獨往慣了,這些習慣很明顯,裝不出來的

文/花舍

-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往往從獨來獨往開始。

那麼,獨來獨往,到底代表什麼呢?

有人覺得代表一個人孤僻,不夠合群;有人覺得代表一個人內向,不善交際。

但我更認同莊子的說法:“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敢於獨處,是一個人逐漸強大的開始。

因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需要合群,也一定需要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

只有能忍受孤獨的人,才能熬過自我成就的過程;

只有能主動獨處的人,才能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

於是,我們總能看到真正強大的人,大多是孤獨的,他們在獨處中,不斷升級自己。

而這種習慣了獨來獨往的強者,這些習慣其實很明顯。

拒絕無效社交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中的社交,90%都是無效社交。因為影響力的背後是人脈,而人脈是你能幫到的人,不是能幫到你的人。”

深以為然。

很多人對“人脈”和“社交”有一種錯誤理解,總覺得社交就能擴充套件人脈。

於是,不少人忙於社交,忙於和領導與同事打好關係,忙於認識更多的人,忙於在許多人中間周旋。

但其實,社交能帶來人脈的前提,是你有能力。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影片,內容十分現實。

一個落魄的男人參加酒局,因為一些意外遲到,到了後發現大家已經吃

差不多,有人打趣到:“來晚了,先自罰三杯,之後主動買單”,他諂媚地說沒問題。

同樣的場景,遲到的是一位大老闆,到了後發現沒有一個人動筷子,他對大家說:“等我幹嘛,我來晚了你們別餓著。”

那些人說:“哥,看你說的話,你沒來我們能動筷子?”

說完後,有人著急對他說:“哥,這頓飯一定讓我請,你可不許跟我搶。”

故事聽起來現實,可道理就是如此,只有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自己的社交才會變成人脈的擴充套件。

所以真正清醒的人,比起參加各種無意義活動,更願意在獨處中提升自己。

他們不會隨便答應朋友的邀請,也不會因為別人的生活擾亂自己的計劃,更不會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人浪費時間。

每個人最寶貴的,本身就是時間和精力,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裡,自己的成就便在哪裡。

習慣凡事靠自己

在某論壇上,刷到過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更願意獨處的?

參與討論的人形形色色,但給出的答案無非這幾點:

從想要依賴別人,卻發現沒人可以依賴的時候;從格外看重感情,最終卻被感情傷害的時候;從以為人多力量大,卻最終被人多拖累的時候。

好像我們都有過這樣一個階段,總覺得陪在自己身邊的人越多,自己人生的路越好走。

但到了一定年紀才知道,真正好走的路,從不是朋友陪伴的路,也不是家人鋪好的路,而是自己努力闖出來的路。

作家鄭淵潔曾說:“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

想靠別人的人有很多,可真正靠得住的人並不多。

有些時候,自己把別人當成最後的希望,卻是那些人給了自己最終的失望;有些時候,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支柱,卻是那些人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反而是在一個人開始接受孤獨,享受獨處,習慣凡事靠自己的時候,更容易成就自身,因為自己的底牌是自己,自己的靠山也是自己。

沒有人,能看透人心。

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別人給自己的真心有幾分,可每個人都能清楚自己的實力如何,所以凡事靠自己,未來更順遂。

有人問俞敏洪:什麼是一個成功人士,必須掌握的能力?

俞敏洪說:適應孤獨。

大學時期的俞敏洪,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整日抱著英文詞典,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4年裡讀了800多本書。

不用細想也能猜到,俞敏洪的大學4年必定是獨來獨往的。

這不是說他不合群或者太孤僻,而是在說,他清楚自己應該如何走完自己人生的路,這才願意埋頭前行。

人生在世,想要抬頭合群的人很多,可只有低頭努力,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獨來獨往的人,明白一個人最好的增殖期,無非“獨處”時,他們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這樣的人,不隨意參加社交,也不會一味依賴他人。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時不失意,不彷徨。

因為孤獨是上天饋贈給一個人的禮物,善於開啟這份禮物的人,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