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化繁為簡,讓一切迴歸簡單

人生就是一種平衡,人的上半場是在不斷的做加法,人的下半場就需要做減法,否則生命將擁擠不堪,甚至遭到反噬。

同事小李是個愛美之人,每天上班都把自己捯飭得煥然一新。美中不足的是她每天都在遲到的邊緣盤旋,從辦公室的窗戶望出去,經常能看到她拎著包狂奔而來,儼然成為了單位的一道獨特風景。

有一次晚上單位聚餐,結束後時間有點晚,小李家剛好在單位附近,於是小李邀我同去她家過夜。

進了小李家開啟燈,我就傻眼了。只見地上鞋盒子堆得橫七豎八,茶几上擺著泡麵桶和外賣袋,衣服隨意地扔在沙發和床上。我瞬間有點凌亂,很難把眼前的亂象和外表精緻的小李聯絡在一起。

住了一晚,我明白了。小李不愛收拾,她的理由是東西放在眼前,用的時候方便。可是隨著東西越買越多,家裡就越來越亂,以至於把好多時間都浪費在了找東西上。

再加上她每次出門都要精心打扮,越發沒有時間整理,甚至於都沒有時間做飯,經常靠泡麵或外賣續命。這樣長期下去,身體怎麼受的了。

我想用我有限的生活經驗來幫幫她,這時我想到了一本書,書名叫《化繁為簡》。

這本書的作者,是氫原子創始人,原

“新東方

20

週年功勳教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這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和實戰經驗的總結,旨在幫助個人和企業用簡單分類解決複雜問題。

1、

學會分類,生活不再凌亂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

“簡潔比複雜更難”。而分類,就是化難為易的利器。作者在《化繁為簡》這本書中舉了很多相關的例子,我挑選了一個講給小李聽。

某公司籌辦年會,邀請了眾多經銷商、合作伙伴和媒體代表,參會人員多達上千人。籌劃組對嘉賓就座區域進行了細緻的劃分,可問題來了,面對上千人魚貫入場,怎樣才能快速分清來賓的身份,把他們引導向對應的區域呢?

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讓策劃人員用簡單的分類法給破解了,其秘訣在於

“顏色管理”。

嘉賓入場時都會領到一個胸牌,胸牌的顏色對應座椅的顏色,小小一招分類法,就讓蜂擁而至的無序轉為井然有序。

小李聽後,一臉的了悟,她得意地說:

“我受啟發了,我的衣櫃也可以按顏色來歸納。”我啟發她,“你每天換衣服首先想的是顏色嗎?”“不是,我經常不知道該穿哪件,所以總要搭來搭去試效果。”

“那你看重的是搭配嘍?”“當然了,好馬還得配好鞍呀!”我趁熱打鐵,“那你何不按套收納呢,想穿哪套伸手可拿,多省事。”

至於小李是怎樣搭配的,細節我不知道,但是漸漸地發現她遲到的次數少了,叫外賣的頻率低了,帶便當的機率變高了。公司同事一致認為,這樣的小李更美了。

分類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方法,掌握了它,能讓混沌變為清晰,能讓混亂變為條理。

2、

讓分類思維成為一種習慣

最近發現了個高頻的口頭禪,

“閒了聊啊”“有空了約啊”,似乎“忙”已悄然成為生活的主旋律。

那我們不妨羅列一下,每天要做的事情真的有那麼多嗎?認真想想,確實不至於。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在《化繁為簡》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原來問題出在時間管理上。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管理佔用時間的各項任務,最常用的工具,莫過於我們耳熟能詳的重要緊急四象限圖。

每天我們先完成哪個象限的任務呢?不言而喻,當然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它們具有時間緊迫性和影響的重要性,比如救火、突擊進入倒計時的重要工作等。

對於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我們要保持清醒,免得把緊急和重要畫等號,很多人因為這樣的誤解,而浪費了大把的時間。比如接不必要的電話、取快遞、牌友三缺一喊你補位等。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直接略過就好了,需要我們重度關注的是重要但不緊急這個象限。

因為四象限的分類很簡單,先後次序一目瞭然,但也因此常被人們誤用。《化繁為簡》的作者指出,當用四象限分類法做時間管理時,還應該加上

“時間”這個維度。

因為就某一天而言,毫無疑問應該把時間優先投入到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上。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以一年、五年甚至十年為單位,就應該把時間投入到沒那麼緊急,但對將來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事情上。比如學習、鍛鍊身體、關愛家人等。

作者用這個例子拋磚引玉,是想提醒我們進行分類時,一定要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維度。

培養科學的分類思維需要刻意訓練,書中也提供了一些簡單易用的方法,比如用便利貼、清單、

Top

思維等,假以時日一旦形成習慣,生活和工作將會發生質的改變。

3、

巧用分類,洞察真相

隨著我們的成長,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人際圈也會越來越大,我們不可能記住每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這時就需要對人際關係做分類管理。

美國人類學家羅賓

·

鄧巴透過研究發現,一個人的交際圈無論有多大,無論和多少人有交集,彼此能保持緊密關係的也只有

150

人左右,這

150

個人又可以用遠近親疏的維度進行分類。

核心圈內大約有

5

人,即我們的父母,配偶和子女。第二層擴約

15

人,這個範圍內是我們的親戚或好友。第三次擴約

50

人,主要是保持相對密切關係的老同事或老鄰居。第四層擴約

150

人,關係保持在婚喪嫁娶時會發請帖的程度。

剩下

150

人以外的,就是些擦肩而過的緣分了。所以,我們沒必要把過多的人請進自己的生命裡,要把寶貴的時間和有限的精力花費在重要的人和事上。

這也證明,隨著社交圈的擴大,親密度會逐層降低。就像我們的微信社群,人數越多的群活躍度往往越低。那關係的親疏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呢?

美國一位社會學教授在調研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找工作時,能給予自己幫助的往往是關係並不那麼親密的人,於是這位教授又把人際關係分為兩類,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會帶給我們歸屬感,但因為粘性高,彼此間的資源會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我認識的你也認識,你熟悉的我也熟悉。

而弱關係正好相反,雖然不能帶給我們情感和價值的認同,但彼此的資源重合性小,互補性大。回到找工作這件事上,往往是弱關係的人更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源,或者是機會。

分類不僅能把大化小,把複雜化簡單,還能撥開迷霧,讓我們看到事情的真相,識別出關鍵資訊,讓冗雜迴歸有序。

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腐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神奇。《化繁為簡》這本書用一種結構化、可操作的思維方式展現了大道至簡。如果我們學會了化繁為簡,那麼腐朽也將化為神奇,我們的世界將會增添條分縷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