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女記者消失了:為什麼我勸你不要相信愛情?

最近有篇報道比較火,說新聞記者馬金瑜嫁給藏區漢子,長期被家暴。然後有篇文章出來,題目是《遠嫁藏區6年,女記者“消失”了:為什麼我勸你不要相信愛情》。就感覺忍不住要吐下槽了。

很多女性在沒有得到自己希望的婚姻或者戀愛關係,就愛說這句話——“勸你不要相信愛情”。其實這種故事非常的多。但是,這句話背後的真相往往是很讓人覺得搞笑的。因為,很多在愛情中受傷的女性,她們受傷的原因可不是因為自己相信愛情。真相是,她們想象出一種理想關係,並自定義為“愛情”。

因為是自定義的“愛情”,因此,有很多理想化的幻想,並不符合現實。在現實社會中,根本無法實現。只能存在於她們的想象中。可以稱為“愛情夢”。做做夢是可以的,但是真要實現,就有點扯淡了。

愛做愛情夢的女性,往往有一種特質。就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通常是童年時期造成的情感缺失,比如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被父母忽視、羞辱、責罵,沒有得到鼓勵、支援、肯定、理解、信任。因此,心裡埋下了一種精神上的“渴望”。希望能夠有一天這個“缺失”能夠被彌補上。這種“渴望”,會一直存在,在沒有得到滿足之前,會終生伴隨。

只是,她自己都未必能夠意識得到,自己的這種“渴望”。但是,身體上會一直尋找這個感覺。就像一隻《功夫熊貓》裡阿寶童年對孔雀翎毛畫面的恐懼,不知道為什麼會怕,但是,一看到類似的畫面就會控制不住的恐懼。這是潛意識層面的情緒記憶。

我們如果心底,存在著這種“渴望”。一旦在現實中,遇到類似這樣的畫面或者情景,給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哪怕就只有一個片刻,我們也會被深深地觸動。心裡會產生一種極度舒適的滿足感。

會錯以為,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東西或者人。然後,就奮不顧身地投入進去,類似終於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某種“理想”。常見於“愛情”故事裡。

這種所謂的“愛情”,不過是自己以為長久以來的精神“缺失”,終於找到了解藥。完全是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對方完全不知道這個人,心裡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對方愛上自己哪裡?完全是稀裡糊塗的,不過被愛的感覺還是不錯的。不過,他不知道,自己被對方偷偷安排了一個巨大的任務,要負責療愈她的童年創傷。如果這個男生知道真相的話,他可能不會覺得是天下掉餡餅的好事了。

愛是相互的、平等的。而以療傷為目的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那其實是“治病”。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自己願意付出所有一切。但是,一旦感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一切只是自己以為可以滿足。那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感覺自己被“騙”了,然後對“愛情”極度失望。

這樣的人,愛的根本不是那個人。而是對方帶給她的一種感覺,而且還是錯覺。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怎麼就讓對方愛上自己了。

前陣子很火的一個話題,“精神控制”也是這樣的情況。自己以為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對方也利用這種錯覺,來控制對方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其實往往大多數兩者都是“病號”。一個是“被控制”的心理需要,一個是“控制”的心理需要。

一般人沒有那麼強的控制慾,而有心理缺失的人,往往才極其強烈。所以,我會說,兩個人都是“病號”。只相互以為,彼此可以療愈。而真相是,都是錯覺。

除了童年的心理缺失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模式也會如此。比如巨嬰、媽寶、公主病。主要都是童年時期的影響導致。為什麼童年時期如此重要?這是因為童年我們沒有防禦模式保護。我們只能依靠父母來保護。而父母不僅沒有給到保護,反而給到的是打擊傷害,或者過度保護。都會形成極其深刻而且久遠的影響。

孩童階段的我們,沒有形成防禦模式。任何語言、行為、情緒都會直接擊中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孩童無法分辨什麼是假話、玩笑,任何語言和行為都會當真。你說不要他了,他就真的相信。你把孩子長期交給老人來帶,他無法理解道理,只收到行為上,父母拋棄她了。孩童是完全把一顆心,來交給父母。隨便他們怎麼處理。所以,0-7歲這個階段,是她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階段。

當她逐漸長大,她學習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再一味地依賴父母,當然也不會完全地相信他人。這個時候,她不會輕易被打擊到,也不會輕易地被感動。這就是防禦模式。我們越長大,越懂得防禦,也就越冷漠。

但是,不管我們後天經歷了什麼。童年造成的心理缺失,無法被消化掉,而只會隱藏得更深。再適合的時候,就會悄悄浮出,用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莫名其妙地難過、恐懼、擔心、焦慮、安全感極度的缺失,對愛極度的渴望等等。

我們自己無論怎麼分析,可能都分析不到童年上去。除非你找過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或者遇到一些恰到好處的奇遇(無意中符合創傷療愈的方式)。否則,心理創傷,永遠無法自己療愈。

最後,我們談回愛情。我們通常認為“一見鍾情“,往往是對異性父母的投射,就是我們一開始是不知道什麼是愛情的。我們只能以異性父母作為標杆。希望伴侶是一個完美的父母,有父母沒有的缺點,而要有父母有點優點。在多巴胺的分泌下,我們會把伴侶理想化。愛的可能是自己以為的”理想化“過的伴侶,而不是真實的對方。

當一見鍾情的激情過後,看到一個真實的對方,往往會感覺和自己原來眼中的人大相徑庭。這時候才愛情的關鍵期,如果看到一個真實的對方,你仍然還會愛上這個人,那麼你們的愛才可能會走得更遠。

另外,愛是一種活的東西。會隨著人、事、物的發展,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你現在愛一個人,3年以後,5年以後呢?誰知道?好好地享受當下,讓愛的感覺充分地留在心裡,成為永生美好的回憶。這可能才是愛情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