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週末特刊】《認知覺醒》作者周嶺:我們為什麼要醒著的睡著?

你有沒有陷入過這樣的生活怪圈:明知道讀書重要,轉身卻掏出了手機;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兩天就沒了下文;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成天圍繞著瑣事打轉。

現如今我們不再需要為基本生存發愁,舒適和娛樂又唾手可得,於是便會本能地選擇及時行樂。

在生活中,很多人的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佔據,而他們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刷抖音、玩遊戲,從不主動看書、運動,這些人又被稱為“醒著的睡著的人”。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曾也如此。好朋友命運發生鉅變,他便開啟了自己的覺醒。

《認知覺醒》這本書是作者自身經歷和學習心得的精華,一經出版,就獲得眾多深度學習者的力贊。

01

成長的本質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讀者的案例,這位讀者之前要求自己每天跑步一小時,靠著意志力堅持了蠻長一段時間,但是最後還是中斷了。這也是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痛苦的原因,他們總是用意志力去對抗本能和情緒,最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收效甚微。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勇,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從而改變習慣。

其實人類有三重大腦,分別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距今已有3。6億年的歷史;情緒腦來源於哺乳動物時代,距今有近2億年的歷史;而理智腦則源於靈長動物時代,距今只有250萬年。

這樣的大腦構造表明,理智腦對大腦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們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也讓我們總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成長就是一個克服天性的過程,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就能讓你的理智腦加速變強。

但是讓理智腦變強大,並不意味著要抹殺本能腦和情緒腦,因為他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理智腦需要做的是學習知識,提升認知,驅動本能和情緒去幹活。

這也是成長的本質,用知識讓大腦認知更清晰。

02

好的成長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大多數人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時候,通常都會告訴自己要很努力很拼,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很高的標準,還會經常給自己打雞血,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這是我們預設的思考方式,但並不是科學的。

著名的舒適區邊緣規律,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佈,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就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而人的天性與這個規律正好相反。在慾望上急於求成,總想一口吃成個胖子,而在行動上避難趨易,總是停留在舒適區,導致自己在現實中總是一無所獲。如果我們學會在舒適區邊緣努力,那麼收穫的效果和信心就會完全不同。

因為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向外擴張,而擴充套件的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在這個“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區域,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會進步最快。

當然,現實生活中不是總有拉伸區的,尤其在面對老師和老闆的時候,但是這並不難辦。我們可以選擇重新設定內容,調整為合適的難度;也可以將小目標拆解為更具體的小目標,降低難度。只要願意動腦筋,總能找到主動調整的空間。

當我們瞭解了學習的規律,就能定位自己所處的位置、預估未來的結果,進而增強自己持續行動的信心。

03

正確的成長方法

心理學家安德斯和科學家羅伯特,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指出,

所謂天才其實並不神秘,其本質是正確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

而成長正確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四個特徵:

第一,明確目標。

比如你要練琴,那就告訴自己,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練琴半小時,這樣寬泛的目標。目標明確,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會提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進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

好的學習模式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那麼意識工作的深度不夠,潛意識也無法順利開啟,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對能力提升傷害很大。界限分明的習慣對人性情和能力的培養,都有好處。

第三,及時獲得有效反饋。

閉門造車式的學習,不僅會讓人分心走神,也會讓自己長期處在低水平層面徘徊,所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我們每個人都必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喜歡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記時間,不知不覺,不管這件事是娛樂消遣還是學習研究,這種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發狀態,也被稱為心流模式。那麼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處在拉伸區,極易達到心流模式。

正確的成長方法再加上大量的練習,便能從聚焦走向卓越。

04

結 語

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有的只是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而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就是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和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路。

所以,從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尋找觸動點,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便是最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