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暈輪效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有什麼原因呢?

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

,最處初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愛德華·桑代克提出的。

桑代克認為,人們在認知他人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從區域性出發,透過擴散而推匯出整體印象,因此非常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

當一個人被大多數人貼上“好”的標籤時,那麼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所籠罩,人們在認識他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賦予它許多好的品質 。

相應的,如果一個人被大多數人都貼上“壞”的表籤,那麼他就會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這樣一來,人們在認識他的時候,更會不自覺地將許多壞品質加在他的頭上。

這就好像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一樣,不斷向周圍瀰漫、擴散以至於將一些真切的東西都掩蓋了起來,但事實上,月暈也不過只是月亮光輝的擴大化罷了。

針對暈輪效應,心理學家戴恩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戴恩找來一些受試者,向他們展示了一些人的照片,這些照片上的人有的魅力十足、英俊瀟灑;有的長相平凡,毫不起眼;有的毫無魅力,甚至可能讓人生厭。

在展示完照片之後,戴恩讓這些受試者們嘗試對照片上的人物進行一些推測和描述。

結果發現對於那些魅力十足的人,受試者們在推測和描述時,總會不自覺地賦予他許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聰明、溫柔、友好、善於交際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也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

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兩個班級的學生授課,在上課之前他向學生們宣佈,將會有一位研究生來臨時代課,並向大家介紹了一些與這位研究生有關的情況。

凱利在向第一個班級的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的時候,用了這樣一些形容詞:熱情、勤奮、務實、果斷。而在向另一個班級的學生介紹時,則將“熱情”替換成“冷漠”,除此之外其他的形容詞不變。當然,對於這一情況學生們並不知情。

有趣的是,凱利發現,在經過一堂課之後,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們已經和這位代課的研究生建立起了非常親密的關係,雙方親切友好地攀談著;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卻對他敬而遠之,保持著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雙方之間的氛圍顯得甚為冷淡。

可見,哪怕僅僅只是一詞之差,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

早在與這位研究生正式接觸之前,學生們就已經透過凱利教授的介紹而對這位研究生作出了評判,這種先入為主的評判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學生們對他的整體印象,學生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戴上了有色眼鏡去觀察這位研究生,所以這位研究生很自然就被籠罩上各種不同色彩的“光環”。

以至於在認識他的過程中,學生們反而很難正確客觀地認識他這個人 因為一切的優缺點都早已被誇大的光環掩蓋住了。

暈輪效應的特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遮掩性

《水滸傳》中的宋江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我們會時常看到她身上的矛盾性,一般讀者都認為宋江是個忠義雙全的人。但實際上,在江州酒樓提的反詩,“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笑黃巢,造反心態躍然紙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於招安,還說“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

寫宋江仗義疏財很講義氣,但遍覽全書並沒有幾個窮苦人家得到宋江的救濟,到是許多貪官強人,土豪劣紳笑納過宋江奉上的大錠銀兩。李逵出見宋江時,曾受過他幾錠銀子,但那銀子卻似乎整整管了李逵一輩子,到後來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願。

宋江作為封建社會不得志的文人,有著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他明處為大家辦事,暗處結交江湖大盜,這是他性格中虛偽狡詐的一面,他聚眾反叛題詩言志,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透過描寫宋江充滿矛盾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宋江多重性格的遮掩性。

第二表面性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其實也是暈輪效應的一種體現,陷入熱戀中的男女,因為被對方身上的某一優點所吸引而墜入愛河,此時,這一優點如同“光環”一樣,掩蓋住其他的特質,而受到暈輪效應影響的男女,便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而隨著熱情的冷卻和理智的迴歸,他們可能會在某一天猛然驚覺,一直以來那個“完美伴侶”似乎和想象中並非完全一樣。

第三彌散性

《韓非子·說難》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

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託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後,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刖罪。”另一天,他和衛君在果園遊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麼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

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原本就曾假託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

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並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

生活中的暈輪效應,最典型的一種體現就是名人效應。許多產品為了提升銷量,都會邀請一些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來做代言,打廣告。而這些明星的粉絲們也往往會因為對偶像的喜愛和信任,而去購買他們所代言或推銷的商品,這種愛屋及烏的行為就是非常典型的暈輪效應的一種表現。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克服暈輪效應,避免以偏概全地認識人或事呢?

第一注意“投射傾向”

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

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

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註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第二注意“第一印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

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

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於,一般說來,先得到的資訊總是影響著對於以後資訊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資訊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非常重要。

第三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謂類化作用,按照預想的型別將人分為不同種類,然後貼上標籤,按圖索驥。

比如,提起教師便想到“文質彬彬”,說到商人,總和“唯利是圖”掛起鉤來,等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於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徵的歸類,這是一種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瞭解,但也很容易產生偏差。

因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據的卻並非認識物件本人的事實,有時刻板印象還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

因此,刻板印象與暈輪效應可以說是有不解之緣的,是導致失真的一個“誤區”。我們要對他人產生確切、深刻的認識,千萬別忘了人的豐富多樣性,並不斷地修正頭腦中由於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第四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

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堅強的標誌,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誌,3人認為粗硬的頭髮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實的標誌,等等。

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儘管這些生理特徵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

這種“由表及裡”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瞭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第五避免“迴圈證實”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

比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對方必然會產生離心和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角色互動和雙向反饋。由於一方感情的偏失,導致對方的偏失,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偏失的程度。

如此迴圈證實,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走進暈輪效應的迷宮迷而忘返。

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個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受到暈輪效應影響,自覺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