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鏡子物語| 你的大腦,遠比你想象的更懶;你的大腦,遠比你想象的懶

鏡子物語:你的大腦,遠比你想象的更懶。

01 無所不在的認知錯覺

我們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並認為自己所做出的判斷和選擇都是理性的、明智的。但就像《怪誕腦科學》中指出的那樣,人類的大腦其實是一個隨意組裝的、並不完美的“克魯機”,會產生很多認知錯覺。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經典著作中,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從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出發,清晰闡釋了人類種種認知錯覺的表現形式,讓我們看到自己到底是怎樣被自己的思維欺騙的。

丹尼爾指出,人類大腦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前額皮質”,具有了理性思考能力。但理性思考需要消耗很多大腦能量。為了節省能量,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已經進化出了一種“直覺式”的思維方式,即根據過往經驗,不經思考就迅速作出判斷,我們可以稱其為“系統1”。

“系統1”產生快思考,它對人類至關重要。像吃飯、喝水、走路、開車等等習以為常的事,都是“系統1”在指揮,我們無需思考該先邁哪隻腳,或該用哪隻手拿筷子。

“系統1”中還包括很多能力,比如確定兩件物品的遠近、確定突然出現的聲源、察覺語氣中的不友善、迅速避開危險等等。這些能力都是“下意識”獲得的,絲毫不費力氣。

與“系統1”相對的是“系統2”,也就是慢思考。當我們需要計算諸如35乘27這樣的算式時,要必須動用“系統2”了。這個計算過程是腦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並且有序地進行——這是慢思考的一個特徵。

一般情況下,系統1與系統2能夠有效配合,系統1把能夠處理的資訊自行處理,把處理不了的資訊轉交給系統2,這樣既節省資源又高效。但是系統2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是非常懶惰的。

由於系統2的懶惰,大腦把大多數任務交給了系統1。但快思考是存在偏差的。一個不善於、不願意調動系統2的人,很容易相信一些沒有證據的結論,人云亦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勤奮”的系統1有三種主要的運作模式,一是啟動,二是聯想,三是認知放鬆,每種機制都會可能讓我們產生一些認知錯覺。而一個善於思考、思維卓越的人,會比普通人更容易識別出這些認知錯覺。

02 啟動:替代錯覺

啟動效應是指,當我們接觸到某種資訊時,會接受最先湧現在大腦中想法,憑直覺做出判斷。

請你快速判定這個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會很快凋謝。因此,有些玫瑰也會很快凋謝。

在心理學家的調研中,大部分人覺得這個推論是合理的。但事實上,這個論證是有問題的,因為玫瑰可能不會很快凋謝。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貌似正確的答案會馬上在大腦中顯現。擺脫這種現象需要作出努力,但大多數人根本不願費力去想明白這個問題。

啟動效應會帶來一種

替代錯覺。就是:當面對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時,系統1會迅速找到一個與此相關,但更為簡單的問題來作答,卻會忽略自己已經置換了原始問題這個事實。

比如一位投資人剛剛購買了一家汽車公司大量的股票。別人問他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策時,他回答說,自己剛參加了這個公司的一個車展,感覺很好。“這還用問,他們生產的汽車太霸道了!”

是否應該買進某公司的股票,這個問題很難,但更簡單且相關的問題——我喜歡福特汽車嗎——卻很快在投資人的腦海中形成了答案。

替代錯覺會使人們在對成功的可能性沒有任何瞭解的情況下,不知不覺把任務簡單化,作出自己將會成功的判斷。

工作中,有些人信心滿滿地表示能完成領導交待的任務,結果卻做得很差,就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任務中簡單的一面。這並不是故意偷懶,而是長期養成了迴避思考的思維模式,想問題過於膚淺。

03 聯想:光環效應和因果錯覺

香蕉 嘔吐

看到這兩個詞的一兩秒鐘裡,你一定想到了很多,腦海中浮現出一些不愉快的影象和記憶,你的臉有些扭曲,露出厭惡的表情。這些複雜的反應都是自主發生的,你左右不了它。這是系統1在執行“聯想機制”的一個過程。

所謂聯想機制,就是當你接觸到一個資訊後,大腦會立刻喚起、激發出許多其他的想法,這些想法就像石子投入湖中蕩起的漣漪一樣,在大腦中迅速擴充套件開來,每個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支援。

大多數聯想思維都無聲地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支配著我們的想法、行為和感情,而我們對此並不知情。聯想機制會引發光環效應、因果錯覺等認知錯覺。

由於聯想機制的作用,我們會以比現實更連貫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抑制懷疑和歧義。於是產生了“光環效應”。

比如我們喜歡一個明星的相貌或演技,就會對其性格、能力、品格等等各方面大加讚賞,而其實我們對真實的他知之甚少,他可能並沒有那麼優秀。

喜歡或討厭某個人的一點,就會喜歡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就是光環效應。

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經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對兩個人進行了描述,艾倫:聰明—勤奮—衝動—愛挑剔—固執—忌妒心強;本:忌妒心強—固執—愛挑剔—衝動—勤奮—聰明。你認為艾倫和本這兩人怎麼樣?

結果,大多數人都更喜歡艾倫一些。前幾條列出的性格特徵會改變後面出現的特徵的含義。我們認為聰明人有理由固執,並且還會尊重他這一點。然而,一個忌妒心強又固執的人如果還很聰明的話,他身上就帶有一些危險性。

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後續資訊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企業開會討論問題時,第一個人的發言往往會主導後續發言的走向,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先讓每個人各自寫下自己的觀點,然後再進行討論。

聯想機制帶來的還有

因果錯覺

大腦喜歡熟練地將一些知識片段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因果關係。即使有時這種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它也會這樣認定。

請讀這個句子:在步行街擁擠的街道上逛了一天,欣賞完美景後,小麗發覺自己的錢包丟了。

研究人員對讀過這個句子的人進行了一次突擊性的回想實驗,發現這些讀者認為“扒手”這個詞比“美景”一詞與該句子的聯絡更緊密,雖然前者在句子里根本沒有出現。

丟錢包這件事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錢包從口袋裡掉了出去,或者落在了餐廳等。但是,丟錢包、步行街以及擁擠的街道三種想法同時存在時,這些讀者都把丟錢包的原因指向了扒手。這就是聯想機制的連貫性帶來的因果錯覺。

因果錯覺造成輕信。即便一則資訊或一個故事所提供的素材根本不完整,也缺乏足夠的證據,我們依然會為其“腦補”出很多合理的情節,從而相信這是真的。

比如,當你聽到“偏遠鄉村地區癌症發病率低”這句話時,很容易作出推斷:這主要是由於鄉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沒有空氣汙染和水汙染,食品沒有新增劑。但當你聽到的是“偏遠鄉村地區癌症發病率高”,同樣會作出“合理”的解釋:鄉村生活貧困,醫療條件差,村民的保健意識低等等。

而鄉村生活方式不可能既是癌症發病率低的原因,又是癌症發病率高的原因。真正與此相關的,是鄉村的人口密度、調研的取樣範圍、取樣標準等統計學數字。但很少有人會去追問這些統計學資訊,只會相當然地認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04 認知放鬆:曝光效應和可得性偏見

系統1的第三個作用機制是認知放鬆。

如果一個資訊很熟悉,有邏輯性,符合你的價值觀,或是源自你信任和喜愛的資訊源,大腦便會有認知放鬆之感——沒有障礙、沒有新情況、沒必要轉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

熟悉感會帶來認知放鬆,使我們很容易相信資訊的真實性,這就叫作“曝光效應”。

營銷機構反覆透過媒介播放產品廣告,就是在運用曝光效應。有些廣告很無聊,甚至有些惡俗,我們自認為不會受其影響,其實不然。

研究發現,當再次見到曾經見過的詞時,你會更容易識別出來——無論是在你面前一晃而過,或是在嘈雜的環境中讓你指認,你都能更加輕鬆地識別出這些詞,這種效果根本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控制的。

還有一項發現是,對於你熟悉的資訊,對方不必完整地複述,即使只說一部分,你也可能相信對方的話。比如經常看到“雞的體溫”這個詞的人,會更容易接受“雞的體溫是30度”(或其他隨便什麼溫度)這一說法。只要熟悉其中一個短語,就會覺得對整個陳述都很熟悉,也會因此對陳述內容信以為真。

認知放鬆機制還會導致

可得性偏見:當一件事能夠輕鬆順暢地從大腦記憶中搜尋出來時,我們就會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很大。

有些人害怕坐飛機,是因為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關於飛機失事的報道。其實飛機失事的機率比火車、客車等交通工具出事的機率要小得多,而飛機安全執行是不會被作為新聞來報道的。

在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問夫妻雙方:“你為保持家庭整潔作了多大貢獻?用百分比來表示。”不出所料,夫妻二人自我估測的貢獻率合計超過了100%。一個簡單的可得性偏見就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夫妻二人記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比記對方的清楚得多,這就導致了對頻率判斷的不同。

企業中也會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每個團隊都覺得自己比別人做得多,併為此憤憤不平。

時刻對偏見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這種努力是值得的。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可以使夫妻和睦相處,也能使我們在與其他人的合作中相處得更融洽。

替代錯覺、光環效應、因果錯覺、曝光效應和可得性偏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五種認知錯覺。要想成為一名思維高手,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付出認知努力,時時調動懶惰的系統2,識別、反思這些認知錯覺,這是我們提升思維層次,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傳媒人,1年100本書的終身學習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職場成長深度實用乾貨文章。

鏡子宣言:擴充套件認知邊界,給你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本文內容為百家號作者“七稜鏡”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