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薦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古人云:處世戒多言,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國學新導航

古人云: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還說: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

一個人立身於社會,首先要學會如何說話,但說話是一門技巧和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再者,那些看起來八面玲瓏的人,往往最後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所以古代的先哲聖賢一直推崇抱朴守拙、大智若愚的處世之道,就如曾國藩所總結: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其次,一個人會說話的前提是要懂得“聽話”,“多聽少說”,先保持沉默,再找準機會爆發。這就好比是讀書一樣,要懂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但魯迅先生說“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可見,即便是很會說話,終於爆發了,也會感覺虛空。

人啊,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所以說,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管住嘴巴,適可而止。

1、禍從口出;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其實,這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沉默是金”,因為很多時候,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

老子的這番話,是對聖人帝王的忠告,即:天和地之間,就像一個風箱,雖然中空,但永無窮盡,越是鼓動,風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如果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敗亡,所以還不如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

老子的大智慧不僅適用於古代帝王,對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老百姓也同樣適用。因為每個人都是容易言多招禍,禍從口出,只是禍患的大小不同罷了。

鬼谷子被後世尊為“謀聖”,他也在書中告誡世人:

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一個人不管多麼能說會道,一旦話說多了,不懂得適可而止,總會說錯話,露出馬腳的。這就是蘇秦因為能說會道而顯貴,最又因為花言巧語而敗亡的根本原因。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但終究是管好嘴巴,慎重言語,大智若愚,才能遠離禍患。

因此孔子強調說: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少說話,多做事。

2、病從口入;

老子《道德經》第12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由此可見,人的慾望越是膨脹,滿足得越多,越容易傷害最珍貴的身心健康。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顏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享受安逸的音樂,容易使入沉淪;美味可口的食物,容易敗壞人的身體;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產生不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