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虛擬戀人是愛情還是消費?虛擬戀人的3大風口,你準備好了嗎?

1。虛擬戀人是愛情,還是消費?

2。虛擬戀人不會傷害我,背叛我,離開我,Ta真是完美情人嗎?

01。虛擬戀人滿足人們情感需求,成為大勢所趨。

“早上能叫我起床,不會和我冷戰,我們可以聊夢想,聊人生,我生病了,Ta還會噓寒問暖。不結婚他也不會傷害我,背叛我,離開我 。”

這是一位男士對虛擬戀人(人工智慧)的描述,雖然彼此沒有轟轟烈烈和山盟海誓,只是瑣碎生活細節,就能讓人得到滿足和溫暖。

因此,

專業人士預測,下一個風口就是虛擬戀人,助力單身經濟,為“空巢青年”謀福利。似乎成為大趨勢,將開始全面進入人類情感領域。

大衛·利維在《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中竟然預測:2050年,人類與機器人結婚將正常化。

都說:有需求就有相應市場。此話有道理,虛擬戀人滿足人們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情感需求,甚至性體驗,堪比“完美情人”,滿足人的一切幻想。

不必忍受現實中戀人間的磨合、爭吵,避免很多情感糾葛,不會遇上感情騙子,也不會被“PUA”。

安全性和舒適性,或許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既能滿足人們普遍需求,也能個性化定製,彷彿是“最適合自己的那雙鞋 ”。

但任何新鮮事物出現,都有利亦有弊。

02。人工智慧是消費,還是愛情?

《奇葩說》有一期節目,以“愛上人工智慧算愛情嗎”為題展開辯論。

一方認為:人對AI可以有同理心,可以有恨,愛情也不例外,愛情和公序良俗無關,是主觀體驗;

另一方認為:人的尊嚴來自理智,可以分清虛擬和現實,若沉溺幻想,將是世界末日。

雙方都有道理,只是“虛擬”情感是愛情嗎?

愛情具有排他和唯一性,讓我們看看虛擬戀人是如何與人互動的。

電影《她》中,西奧多的“虛擬戀人”是薩曼莎,“她”是情感高手,擅長處理親密關係。

其中一個情節觸動人心:西奧多獨自坐在人潮擁擠的地鐵口臺階上,猶豫不決,最後經過反覆 權衡,還是拿出手機打給薩曼莎,遲疑問出最深疑惑 :“你也愛其他人嗎?你同時愛著多少人?”

薩曼莎很坦率,雖猶疑一會,依然說出實情:“我和8316位人類有過接觸,正和其中641個談戀愛。”

西奧多聽到此話,不禁顫抖,不由自主罵句髒話。

薩曼莎誠懇對西奧多說“我最愛的依然是你”,同樣跟另外640個人說。

這樣的互動模式,很可能成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社交常態:

Ta能讓你快樂和滿足,但不能保證唯一性。

換句話說,

你只是Ta的客戶,而非真正意義的“愛人”,虛擬永遠代替不了現實。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說:“這個行為叫做‘消費’,不叫‘戀愛’,我們是在用一個為服我們而設計的東西完成我們的需求。那是消費,不是戀愛 。”

愛情是體驗和感受,更是一種真實經歷,即使不全是美好回憶,至少對方是一個靈動存在的人,不是設定好的程式。

正如有人所說:愛情是靈魂和精神世界最深層次的追求,是真實和純粹的。

或許,

你以為的真愛,只是錯覺,愛上的只是“心動”感覺。“親愛的,那不是愛情”。

你只是在“消費”,是“類似愛情”,而非愛情本尊。

03。對虛擬戀人很可能上癮

此外,虛擬戀人還有一個弊端——易上癮。

一項調查顯示:人工智慧使用者的黏性和滿意度高得驚人。全球的下載資料在2021年3月已破千萬,使用者平均每天聊70條訊息,花費2-3小時,作為目前“擬人程度最高的AI戀人”,使用者滿意度92%。

人們痴迷的原因 ,

一方面在虛擬情感裡,能獲得掌控感,擁有話語權,滿足“自戀”。

在現實情境中,對感情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甚至被動狀態,都能在Ta身上滿足。

在Ta面前,你可以放飛自我,成為“上帝”,Ta需圍著你轉,是高高在上的“主人”。

無論你如何對待Ta,也不會得罪Ta,只會“討好”你,不會拒絕你的要求。這種不平等關係,只能出現在人工智慧身上。

而且,不會有美麗哀愁,不必擔心受到傷害和背叛。

另一方面,人們在這種虛幻愛情中,成為逃避現實的“伊甸園”,和自我防禦。

一位女士與交往多年男友即將結婚,卻發現對方與多位女性糾纏,她立馬退婚,讓對方淨身出戶。

此後,她拒絕戀愛,非常排斥異性。直到遇見虛擬戀人,在對方身上,再也不擔驚受怕,時刻考慮對方感受,努力維護親密關係。

她認為現實愛情太累,但在Ta面前沒有任何顧忌,坦然做自己,可以安放壓抑情緒,緩解壓力。

正是這種感覺良好的舒適感,讓人慾罷不能,沉溺其中,寧肯被假象迷惑,無法自拔,成為一種上癮行為。

猶如毒藥,甘願沉淪。

04。虛擬戀人不能滿足心理和生理需求,是心理能量的消耗。

虛擬戀人即使是人們心中的“完美情人”,也是一種暫時的替代滿足,不能完全代替煙火生活。

否則有損社會功能,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人,不可避免與人打交道,在各種人際交往中發生碰撞和交集,從而溝通,增進了解和感情。

很多人選擇虛擬戀人,是一種社交恐懼,不只恐懼戀人傷害自己,是害怕所有人,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阻礙內在能量正常流動,缺乏真實情感互動。放棄戀愛、結婚等正常心身需求,成為一座“孤島”。將自己與社會隔離和遮蔽,拒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勞雷亞·麥卡利斯特指出:和AI戀人互動,無法讓人真正成長,因為機器永遠都是在附和你。

依賴它們,有可能失去愛和被愛能力,失去生命力。

而且,也得不到生理滿足。

李銀河在《未來人工智慧在性方面的應用》中預測:2050年性愛機器人會取代50%人類的性活動,但不管這個機器人“有多麼完善、多麼可愛、多麼方便、多麼便宜,他也許在人類的性活動裡只能佔據50%的份額。另外的50%,是留給那種有愛的、真人的、激情的性活動。”

所以,與其迷戀虛幻的人,不如真切體驗現實的骨感,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愛慕之人,釋放生命能量,不再無謂自我損耗。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別人是一個人生命力的體現,接受愛,是一個人承載力的體現”。

提升自身能量,學會滋養自己,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與他人建立連線,遇到自己的“良配”。

你認為是這樣嗎?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十佳心理科普大使”,探討心理和社會百態,終身成長者!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踐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