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關於敦煌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角聲吹徹梅花,胡云遙接秦霞。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漢使牧羊旌節,閼氐上馬琵琶。夢裡身回雲闕,覺來淚滿天涯。——《敦煌樂》明代:楊慎

說起敦煌一詞,它具有濃厚的歷史感,關於敦煌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開闢絲綢之路時,經過敦煌時將所見講述給漢武帝時說道“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在《漢書》中的記載為“敦,大也。煌,盛也。”足以見得敦煌在古人心中是一個廣闊而昌盛的地方。

敦煌始於公元前111年,漢朝在此設立了敦煌郡,使這個具有歷史故事的地方成為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絲綢之路開闢之後,敦煌也跟著繁榮起來。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要道和節點,則成為了中西方貿易的中轉站,西域胡商和漢族的商客雲集在此生意往來。

除此之外還有各國使臣、僧侶等再次聚集,佛教文化、西伯利亞文化、中原文化等眾多文化在一起碰撞,融合,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

當時漢武帝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下令,從令居經過敦煌、鹽澤修築了長城與烽燧,設立了陽關與玉門關等重要關塞。

那時的敦煌地域廣闊,文化璀璨,這些繁榮的景象皆被記載在了莫高窟精美絕倫的壁畫上。

這裡不僅成為貿易往來地,也是文人墨客常常提起的地方,在歷史上很多文人常常在詩句中提到這裡。

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孤城遙望玉門關”,由此可見敦煌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之地,不僅是貿易重心還是軍事要塞。

敦煌經過千年文化的沉底已經成為了獨特的文化,如今以精美的石窟與壁畫聞名於世。敦煌的壁畫既是中國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寄託了古代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融。

且壁畫的內容非常廣泛,清晰地記載了古人的生活、文化以及古人心目神的形象,還清楚地刻畫出了神與神的關係,神的活動等,這些話題非常具有探索意義。

雖然這些壁畫具有嚴肅性,但在眾多人物畫像中驚喜地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當這些壁畫被放大10倍後觀看,驚喜地發現其中一尊女菩薩竟然神似圈內著名喜劇演員馮鞏,兩者的臉型以及五官相似度很高。

相信很多喜歡觀看小品的觀眾,對馮鞏老師並不陌生,以往在春晚的舞臺上,一句“我想死你了”的口頭禪,讓觀眾覺得非常地親切,馮鞏老師與人相處給人一種親切感,讓人忍不住喜歡,靠近。

此前馮鞏老師還是消瘦的,這幾年他退休之後,或許是心寬體胖了,身體開始發福,面相更加的富態,給人一種慈眉善目之感,不曾想馮鞏老師居然是女菩薩像,難怪那麼多人喜歡他。

還有一張更有趣的,有一組人物的動作,與瑪麗蓮夢露經典的動作非常的相似。畫中的人物雖然沒有裙子,但是嬌羞的模樣與蹲姿非常像,而瑪麗蓮夢露的“遮裙”動作在服飾的襯托下讓人心神盪漾。

有時歷史驚人的相似,但也並不奇怪,藝術本身便是來源於生活,歷史往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人。

但不曾想夢露的招牌動作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經有了,不知瑪麗蓮夢露是不是因為受到了這幅壁畫的啟發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如果有不同看法,歡迎下方留言。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者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