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范蠡為什麼不願意當官?因為他不懂得這個道理,才會成為一代帝王!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與功臣的關係總十分微妙。

范蠡在這方面看得很清楚,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大破吳都,一雪前恥,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史記》記載,此時他對范蠡說了一句話:“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

意思是,我滅吳這事你立下了大功,為了表示獎賞呢,你就和我平分越國吧!

一般人可能會大喜過望,或真推辭,或假推辭,但范蠡就不一樣了——他連夜收拾行李跑了。

之所以要跑,是因為范蠡太瞭解勾踐,此人可以共苦卻難同甘,果然,後來另一功臣文種就死在了勾踐的手中。

所以功是一把雙刃劍,有功即有能,驅能者為心,若功臣與其主因為某些事件離了心,或者皇帝自認為受到了功臣的威脅,功臣的“功”很容易便轉為“過”,這時候功臣離死也就不遠了。

所以歷史上功臣被誅之事簡直數不過來,漢高祖劉邦就曾殺韓信英布等,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更嚇人,無論文臣武將,上了朱元璋的忌憚名單便逃不了一死,李善長、馮勝、藍玉、傅友德等皆是如此。

既然有殺功臣殺得血流成河的,自然也有能與功臣較為和諧相處的,這方面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算一個。

李世民被《新唐書》稱為“至治之君”,從626年即位至649年駕崩的二十餘年裡文治武功極盛,連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悅服不已,稱其“天可汗”,李世民與朱元璋不同的一點便是他出身貴族,較底層出身的朱元璋少了幾分疑忌心,多了幾分貴族教育下薰陶出的寬和。

可以說李世民不玩功臣大清洗有他性格方面的原因。雖然他在位時也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的侯君集、張亮,但這兩人都是確切犯了不軌之罪的,李世民有充分的信心駕馭手底下的功臣,他甚至在侯君集伏誅後還顧念舊情給他留了一脈香火,跑到凌煙閣看侯君集畫像時還為之悲泣。

但也有一位功臣讓他生出了幾分忌憚,他曾暗中告訴太子李治:如果此人不聽話,便殺之。

此人就是隋唐諸多演義小說派生出來的電視劇裡那位聰明絕頂的“徐茂公”,這名號屬於以訛傳訛,“徐茂公”名為李勣,原名徐世勣,而且他不是什麼只善謀不善戰的文臣,而是正兒八經的唐初一代名將。

公元594年,李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17歲參加瓦崗軍,先後奉翟讓和李密為主,李淵建立唐朝後,他便隨著李密一起歸唐。應該說,李勣對唐的歸屬感還是很強烈的,武德二年(619年),李勣迫於形勢(爹被竇建德抓了)投降竇建德,但他依然圖謀間接殺竇建德以圖歸唐,雖然沒成功,但竇建德居然有感於他的忠義,在他逃跑後還不顧群臣反對放了他爹。

李淵在位時,李勣便和李靖一樣偏向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位後,李勣又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滅突厥、擊薛延陀與徵高句麗之戰皆有他身影,《舊唐書》記載,太宗李世民對李勣的能力頗為認可,他直接把李勣當成了震嚇突厥的人形法寶用:

“……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李勣在幷州待了16年,確實乾得很不錯。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將領為何會讓李世民感到不放心呢?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叫來太子李治,告訴他自己準備把李勣降級,丟到外地做官,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因為你從沒給過李勣什麼好處,他可能不會對你心懷感激盡忠,等我死了,你給他“僕射”一職委以重任,他必定會為你鞍前馬後效勞。

這是《舊唐書》的說法,《隋唐嘉話》的描述更進一步:

李世民告訴李治,如今我將李勣貶為疊州都督,如果他沒什麼怨言就去上任,你登基後可以重用他;如果他口出怨言遷延不走,你登基後立馬殺了他。

李勣果然收拾行李離開了長安,而高宗李治也按李世民吩咐的,即位後便令李勣為尚書左僕射,得入政事堂議事。李勣曾經上書說自己不值得皇帝如此厚待重用,但李治仍然讓他執掌政事,冊司空。

公元666年,李勣被拜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平定了高麗,三年後,李勣更獲得了被授“太子太師”的殊榮,同年病逝,享年75歲,高宗為之痛哭不已。

這樣一個人才,李世民為何對他有些忌憚,甚至要玩假意貶官的戲碼呢?其實從李勣能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不倒,成為大唐常青樹一事上就能看出,此人絕對是個人精。

史料記載,李勣不光是善戰名將,還是個說話總能說到點子上,極其擅長四兩撥千斤,且沒有半點迂腐之氣,辦事靈活、懂得明哲保身的人。

當年他父親徐蓋被竇建德扣為人質時,李勣沒有選擇死守在父親身邊,而是在遭遇威脅時果斷跑路;

當褚遂良以遠征小夷興師動眾,一旦戰敗大唐顏面無存為由,反對李世民出兵高麗時,李勣敏銳地察覺到李世民出兵的渴望強烈,於是他明確表示支援且陳述了非這麼做不可的原因:

“間者薛延陀入寇,陛下欲發兵窮討,魏徵諫而止,使至今為患。向用陛下之策,北鄙安矣!”

當李治想廢王皇后,立武媚為後時,李勣沒有跟著長孫無忌等舉牌反對,而是順應時勢對李治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一語定乾坤,李治果然下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

不得不說,李世民除了是治世明君還是個眼光毒辣的管理者,對底下人的品性瞭如指掌,從他對李勣的試探,便可見一斑。李勣再聰明,到了李世民面前還是不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