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宋朝的弱宋到底有多弱?宋朝的弱宋為何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弱宋

宋代雖經濟發達,但卻被後世稱為“弱宋”。您要問這個“弱宋”到底有多弱,這有個戰例,宋軍與契丹對戰,勝率只有八十比一;而與金人的對抗就更弱,讓人家一下子捉走了倆皇帝,到蒙古人這就更差了,江山讓人家的鐵騎踢得粉碎不說,最後一個皇帝還被逼得跳了海。

這在這種情況下,楊繼業、楊延昭、佘太君,穆桂英等亦真亦幻的英雄人物就開始登場了,但這恰好從反面說明大宋王朝之弱——毫無保留地開發老楊家的人力資源,男丁統統戰死了,就讓十二寡婦徵西;實在沒人了就讓百歲太君掛帥。您說這老趙家用人是不是也太狠了點兒?當然這不是真正的歷史,只是百姓的一種期盼,盼著宋朝的軍隊能像傳說中的楊家將那樣有點血性,去戰場上廝殺,實現祖國的強大,爭點臉光。您認為是這樣嗎?請在下方留言討論。

據考證,楊家將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據歐陽修在書中記載,楊繼業及其親屬抗敵的故事,在他們死後不久就開始在民間傳播了,“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歷史上的楊家將到底指的哪些?經考證主要是指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代。

一、楊繼業是山西神木人,也有人說是山西太原或保德縣人。我們剛才說了,最早提到楊家將的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他與楊家同朝為官而且私交不錯。在公元1051年,歐陽修為朋友楊畋的父親楊琪寫過《供備副使楊君墓誌銘》,其中說道:楊琪的伯祖,名為繼業;繼業之子,名為延昭;繼業父子都是智勇雙全的名將,號稱“無敵”。與其他資料對證一下可以看出,歐陽修筆下的這位楊繼業,就是《宋史》中所說的楊業。

此外大文學家蘇軾也曾寫過一篇叫《楊樂道哀辭》的文章,說的也是楊業後人楊畋的事蹟。歐陽修和蘇軾是當時的主流作家,專搞嚴肅文學,從來不在二流小雜誌上發表花邊兒新聞,所以他們的記載是可信的。

楊業原是北方割據勢力——北漢的大將。他在北漢供職二十九年,一直升到節度使。趙匡胤駕崩後,宋太宗曾多次派兵北伐。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再次帶兵攻打太原,北漢軍隊彈盡糧絕而且後援跟不上,北漢皇帝無奈投降了宋朝,但忠臣楊業仍“據城苦戰”。宋太宗頻頻招降,“楊業乃北面再拜慟哭,釋甲來見”。然而赫赫有名的戰將楊業對大宋王朝來說屬於投降人員,對於封建的統治者來說,降者永遠不會重用的。這也正是日後楊業兵陷陳家谷,援兵久久不至,最後無奈自殺的重要原因。如果您有不同的觀點?請在下方留言討論。

話說,楊業降宋後,宋太宗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駐守在雁門關一帶,與強敵遼軍抗衡了八年。曾因大敗遼軍而升任觀察使。986年,宋太宗大舉伐遼,楊業作為其中的一路兵馬戰敗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而死。楊業共有七個兒子,名字分別是延朗、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楊延朗就是我們熟知的楊延昭,除他之外,其他六子史書上並不見多少記載。不同史書中記載的楊業的兒子,名字甚至數量都不一致,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楊業的兒子中真正戰死的只有延玉一個,其他的都得以善終。既然楊家的男人大多健在,打仗時當然也就沒有麻煩楊門女將。

二、楊延朗排名老大,為什麼被稱為楊六郎。

您這個時候可能覺得我肯定寫錯了,老大怎麼叫六郎呢?這不是瞎胡鬧嗎?這個問題馬上就揭曉。

楊延昭是楊業七子中最著名的一個,他是著名的抗遼名將。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曲,甚至一些史書,說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四”“老五”“老六”的都有,當然記載最多的還是“六郎”。其實把楊延昭叫“六郎”還是遼國最開始叫的——它是遼人送給楊延昭的外號。有關這一點兒,《宋史》《續資治通鑑》《東都事略》都有記載:“契丹憚(旦)之,目為六郎”,“敵憚之,目曰六郎”,“虜畏之,呼為六郎”。這意思就是說,楊延昭英勇善戰,屢敗強敵,契丹人對他又怕又敬,所以才稱之為“六郎”。

到這裡,您可能會問“六郎”這個詞,為什麼能表示出敬畏之意呢?一臉懵逼吧!下面小編介紹一下,史學家認為:契丹是把楊延昭比為天上北斗第六星與南斗六星了。按《大象列星圖》上的解釋:“南斗六星主兵機,北斗六星主燕地。”燕地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一帶,當時大部分屬契丹。所謂“主兵機”,就是軍事統帥之像。楊延朗負責北宋的北部邊境,鎮守三關。所謂“三關”也就是河北北部的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楊延朗與遼軍打了幾十年仗,立下了許多戰功,於是契丹人便把楊延昭也就是楊延朗“喻以為震懾本國的大星”。這也就是“主燕地”。考證《楊家將史事考》一書中說:“時間即久,輾轉相傳,楊延朗的朗就漸漸演化為郎,楊延朗和楊六星便複合而成楊六郎”了。可見,“六郎”並非兄弟大排行中“老六”,實際上延昭在楊業七子中行大,是楊大郎。您還知道其它一些情況嗎?請在下方留言討論。

三、楊文廣

楊延昭有仨個兒子,楊文廣是老三,知名度較大。看過小說《萬花樓》的大概都記得,楊文廣曾跟隨大將狄青南征,後來又駐守在陝西與西夏軍對抗。也曾與契丹人交戰。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個人應該說是楊家將中最真實的人物。我們剛才說過,北宋的歐陽修最早記載了楊家將事蹟。到了南宋,已有說書人在勾欄瓦舍裡講述他們的故事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話本,現在還留下了《楊令公》《五郎為僧》兩個話本存在。

至於楊宗保和穆桂英,在史書中也不見記載。小說中說穆桂英是楊文廣之妻,戲曲中又說她是楊宗保之妻、楊文廣的媽,輩分上先亂了。說起來,《轅門斬子》的故事是《楊家將》戲曲中最為精彩的情節,戲劇衝突非常激烈也很好看,但戲中的主人公穆桂英和楊宗保卻真的對不上號。

說起來,歷史上並沒有楊宗保其人,那個楊六郎的英雄兒子其實叫楊文廣。

楊文廣,字仲容,是楊延昭也就是楊六郎的第三個兒子,父子的年齡相差有四五十歲。文廣不光與父親年齡相差較大,在軍中建立功名的時間也較晚,所以父親健在時他的知名度不夠高,這也就難免讓人們引起輩分上的誤會,後來的說書人也就想當然地在這爺倆之間安插了一輩人。

據《宋史·楊文廣傳》中記載:慶曆四年,范仲淹宣撫陝西“與(楊文廣)語奇之,置麾下”。范仲淹開創的慶曆新政,主要反對的就是恩蔭濫賞制度,所以楊文廣得到老範的賞識,不是因為他是名門之後,而是因為他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曾跟隨大將狄青剿滅了廣西儂智高起義,因此獲取了功名。不過此時的楊文廣已年屆半百,完全不是戲臺上英俊小生的形象了,當然也沒上演過陣前招親的喜劇。楊文廣真正作為統帥之才,是在他臨近古稀之年之時。當時他被任命為“秦風路副都總管”,率兵鎮守陝西邊防。

有一次,西夏軍隊南下攻打北宋的秦州(今甘肅天水),楊文廣接報後,立即帶兵急行軍至篳萊城(今天水西北的甘谷縣),積極構築工事,嚴陣以待敵軍來犯。等到西夏軍隊遠途奔襲之時,面對森嚴壁壘的宋軍營壘久攻不下,因為糧草不繼只得大舉撤退。楊文廣見西夏軍突然撤退,馬上派兵追殺,一舉消滅西夏兵勇近千人。宋神宗聞報,真是久旱逢甘雨呀——大宋王朝自建立以來,對北邊的強敵,很少打過這樣痛快的大勝仗。於是,就下詔褒賞其功,並賞賜楊文廣玉帶寶馬。從此以後,文廣的官運就是想擋也擋不住了,到75歲病死軍中時,他已是僅次於兩府的軍事長官了。您要問楊文廣的軍職到底有多高?說白了,等於眼下的國防部副部長吧。他在軍中的地位影響已遠遠超過了他的祖父楊業和父親楊延昭了。那麼,陣前曾招收過土匪女強人的事兒,就是有也不能再提了,老提這個影響進步呀。在這種事上可不能瞎找樂!

四、佘太君

到了金,楊家將的故事又被搬上了舞臺;發展到元代,完整保留至今的《孟良盜骨》,《五郎為僧》等有關楊家將的雜劇共5個,基本上是依據傳說和話本編演的。

到了明萬曆年間,又出現了長篇小說《北宋志傳》和《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又叫《楊家將通俗演義》。

也就到這時候,楊家將的故事才在幾百年的傳播過程中基本成型,包括楊業、佘太君、楊六郎、楊文廣、穆桂英在內的人物悉數登場。

清代的許多楊家戲,例如二十四場特大型連本戲《昭代蕭韻》及《鐵騎陣》《雁門關》等,大多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因此可以說,有關楊家將的小說與戲曲,算不上是紀實文學。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七實三虛”的話,有關楊家將的戲曲,小說,連這個標準也達不到,可以說是五實五虛。大家所熟悉的佘太君,穆桂英,楊排風、八姐,九妹以及孟良,焦贊等,正史中基本無記載,但卻不能一概說歷史上沒有其人。

如果僅從戲劇效果而言,楊家將的故事中最討人喜歡的角色,不是男丁,而是女將。她們形象俊美,賢惠善良,下得了廚房,上得了廳堂,關鍵時刻還上得了戰場,是難得的複合型人才。可見民間文學的想象力完全可以壓倒歷史。這其中首席形象代言人,就是楊家老祖母佘太君。她最早出場是在元雜劇中,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清以前的史料從未提及佘太君,其為楊業妻的說法亦不見於宋元正史,筆記及地方誌中,明代成化時期的《山西通志》只記載了楊家三代,也沒有佘太君之名。但若據此說佘太君是完全虛構的,很多人感情上接受不了,也不符合真實歷史。楊業一定是有妻子的,被尊稱為“太君”也是夠級別的。

到了清代,地方誌開始出現有關佘太君的記載,由於這其中留存的歷史空間太大,想象的空間也太大。

據記載,楊業轉戰晉西北,在離石,臨縣一帶駐屯時,迎娶了府州折家的女兒佘賽花。折家自唐至五代再到北宋,一直是陝西府谷地區的豪族。佘賽花的曾祖父曾任唐代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隸屬於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730年被後唐明宗授為府州團練使。

《宋會要輯搞》記述了另一個折太君,她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抵夫人以謀略膽識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這個折太君與楊業、楊延昭為同時代人。折氏夫婦守邊四十多年,契丹聞之膽寒。這個折太君抗遼、上狀、進宮等活動與戲曲小說中的佘太君故事很有相似之處,其子文玉,懷玉跟楊家兒郎的名字也類似。因此,戲曲小說裡的佘太君,也可能是從王刺史之妻移花接木而來。

在戲曲,小說中,折太君,骨折的折被讀成了賒的音,估計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但也有人說,將“折”改為同音的“佘”是為了圖吉利,因為老楊家男女為大宋征戰“折”的太多了。佘太君作為楊家老祖,肯定非常珍惜自家的人力資源,也肯定為楊家征戰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小說、戲劇中描寫她百歲掛帥的情節,卻純屬民間文學虛構。您想,大宋代再沒人,也不會讓一個離休五十年的老人上前線。

關於穆桂英,我們下一章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