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祭灶節有什麼風俗?

說到“祭灶”,可能許多年輕的朋友對此知之甚少。

其實,中國人過的“小年”就是“祭灶節”。古人敬畏鬼神,舊社會的老百姓都覺得陰曆臘月二十三是各路天神返回天宮述職的日子,守護著老百姓灶臺的灶王爺自然也不例外。灶王爺在彙報了凡間百姓一年的飲食情況後,還會說些家長裡短、善惡是非,玉皇大帝往往會根據這些作為賞罰的依據。

所以,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恭送灶王爺。

那麼,灶王爺是什麼,在祭灶節這天又有什麼風俗呢?

且讓筆者帶大家走進民俗節日——祭灶節。其實,早在虞夏時期,先民就已經開始祭灶了。在後來的朝代裡,民間灶君信仰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歷朝歷代的灶君形象和傳說都不同。我們且拿流傳最廣的灶君張單為例,看看這位灶君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張單家財萬貫,是十里八鄉有名的豪紳。不過,他與那些為富不仁的傢伙不同,張單心地善良,仗義疏財,經常接濟那些窮苦的老百姓。不過,人無完人,張單亦有缺點,那就是喜新厭舊。原本他的夫人十分賢惠,但張單時常在外沾花惹草,後來更是愛上了美女李海棠。

不久之後,他為了娶這個漂亮女人竟連元配妻子都休了。張單二婚過後,張家的日子就不那麼美滿了。李海棠雖長得漂亮,但十分懶散,且揮霍無度。張單的家產,沒過幾年便被李海棠揮霍一空了。李海棠見張單已家徒四壁,不願意跟著他過困難日子,於是便不辭而別了。

張單窮的就剩一套祖宅了,可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有一天老宅突生無名火,火借風勢將大屋少了個精光。走投無路的張單,只能流落街頭。張單萬分惆悵,每天哭得稀里嘩啦,連眼睛都哭瞎了。這下,他連打工的機會都沒有了,只得挨家挨戶地乞討度日。

這天正午,張單來到一戶民宅,女主人將他請進屋中,招待他吃了個飽飯。張單雖眼瞎,但耳朵很靈,他聽女主人的聲音似曾相識,於是,便詢問女主人的身份。原來,這女主人正是被他拋棄的髮妻。張單隻覺得這麼多年愧對妻子,羞愧難當,他再也沒面目苟活於人世了。

於是,張單一頭撞死在爐灶上。玉皇大帝聽說這件事後,特地查閱了張單的生平。雖說張單早年愧對髮妻,但他臨終前已有悔過之意,而且多年以來他始終救濟窮人,積累了不少功德。玉帝問天庭還有沒有神位,其他神仙說灶君一職尚空缺。

於是,玉帝便安排張單成為灶君,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灶王爺。

當然,張單只是我國曆代灶君中比較出名的一個,絕非唯一的灶君。如:道家典籍《經說》中,便有一個老婆婆形象的灶君。原文稱灶君婆婆有“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的本事。

不過,不論是灶王爺還是灶王婆婆,畢竟,灶君只是主管人間炊事的小神。在我國民間傳說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越與民間生活貼近的小神,其行事作風越“接地氣”。不論是灶君還是土地公公,這些小神都喜歡“八卦”,探聽老百姓家裡家長裡短的小事。

人們認為,灶君不但喜歡像七大姑八大姨一樣窺探隱私,還願意將這些隱私說出去。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述職時,他會滔滔不絕地對玉皇大帝講這一年張家長李家短的小事,而久居清冷天庭的玉皇大帝也願意聽灶王爺嘮叨這些“八卦新聞”。當玉皇大帝聽說哪一家這年做了善事,便會安排一些福報;當玉皇大帝聽說哪一家這年作惡多端,便會派人下凡懲戒。

老百姓生怕灶君在向玉帝打小報告時,說自己的壞話,讓一家人來年時運不濟。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美食祭灶,希望灶君吃得飽飽的再上天。正所謂“吃人嘴軟”,老百姓以為灶君吃了自家的供品,就算不會說自家的好話,也不會說壞話。一些地區,還會準備粘稠的關東糖祭灶,認為灶君在吃掉了剛出鍋的關東糖後,會像小孩子一樣被粘住嘴巴,這樣就沒法在玉皇大帝面前張嘴了。

宋朝詩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詩,而把中國民間灶神的習俗刻畫得入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裡,灶王爺並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眾的世態。

全詩如下: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武強年畫《灶神》,武強年畫《灶神》。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說完了關於灶君的傳說,我們再來看看“祭灶節”這天的風俗:

第一個,便是吃餃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冬天裡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有不少人連耳朵都凍掉了。張仲景是個懸壺濟世的名醫,同時也因被舉孝廉擔任長沙太守。看到老百姓如此可憐,身為父母官的張仲景便想發明一種既能果腹又可讓人暖身子的食物。

張仲景將羊肉、辣椒、大蔥及一些熱性的中草藥放在罐子裡燉好,然後,將它們剁碎幷包在麵皮裡,放在藥湯裡煮熟,發現這種麵食十分美味。從冬至日開始,張仲景便從銀庫中撥銀錢,在長沙城各繁華地段開設棚子,向老百姓無償供應這種麵食。

老百姓發現吃完這種麵食後,飽腹感十足,又覺得渾身上下暖烘烘的,整天都無懼風寒,從此再也沒人被凍掉耳朵了。時人管這種食物叫“嬌耳”,後來亦被稱作“餃子”。隨著和平盛世的到來,人們再也不用擔心被凍掉耳朵了,但餃子這種食物仍流傳下來,且成為南北方百姓都喜愛的一種美食。

正所謂“小寒大寒,吃餃子過年”,古人眼中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的,所以從祭灶節這天便要包餃子了。餃子這種食物有糧食、肉、菜,正是豐收的象徵,用來祭灶再合適不過。

第二個,就是吃灶糖。

常言道“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前文我們提到,人們希望用糖粘住灶王爺的嘴巴,而麥芽糖的粘性比較足,所以,最適合當作灶糖。我國各地都有祭灶節吃麥芽糖的習俗,但每個地方吃的麥芽糖形狀都略有不同。

例如:

關東地區習慣把糖漿拉成長長的糖棍,稱為“關東糖”;

中原地區喜歡將糖漿捏成扁圓形,是為“糖瓜”。

糖瓜和關東糖雖然都是麥芽糖,但它們的口感卻不一樣。糖瓜看似結實,實則內部充滿蜂窩和氣泡,吃起來十分酥脆。關東糖被拉長後,氣泡和蜂窩較少,所以,堅硬無比。古法制作的關東糖相當堅固,甚至,連摔都摔不碎,吃的時候必須用鍘刀或菜刀砍成小段,否則就只能抱著長長的糖棍慢慢舔食了。

一般來說,因為關東糖比較實,所以,賣價要貴一些,相比之下糖瓜稍便宜些。在一些老鋪子裡,通常會擺著幾斤重的大糖瓜,看起來十分誘人。

不過,一般這種糖瓜都是幌子,很少有老百姓去買。

第三個,就是掃棚了。

祭灶節來臨,春節就不遠了。為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家裡的主婦往往會在這天進行大掃除。一般來說,主婦會先將家裡的傢俱、床鋪用塑膠布蓋起來,然後,戴上頭巾,用掃帚將天花板、牆壁打掃乾淨。

在平日的清潔中,往往不會清掃到頂棚,所以,一年下來天花板上難免會有細小的蜘蛛網和油灰。將天花板打掃乾淨後,主婦又會將傢俱擦洗乾淨,最後再衝洗地面。經過這一番大掃除後,房間便會煥然一新,整潔不少。在這樣的房間裡過年,無疑會讓人心情舒暢。

第四個,寫對聯。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些人家便要開始寫春聯了。講究的人家,不會貼商場或小攤上買的春聯,而是會親自寫應時應景、與眾不同的春聯,這樣才能更具“年味”,也更有意義。貼對聯的說法有很多,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是以講究的人家往往會準備幾十幅大大小小的對聯。

一般來說,最受重視的就是神龕前的對聯和大門前的對聯了。神龕前的對聯是貼給神靈看的,大多為祈福和敬仰神靈的吉利話。大門前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外人僅透過春聯的內容就能看出這家人的素質和底蘊,是以在所有對聯中門前的這幅往往是最考究的。

第五個,嫁娶。

由於人們認為祭灶節這天眾神歸位,民間再無留守的神靈,所以,不必考慮忌諱,萬事皆宜。不論是娶媳婦還是嫁女兒,沒必要特地選擇日子,只需在這幾天操辦即可,是為“趕亂婚”。民間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諺語,說的就是過年期間的婚娶習俗。

祭灶節,是新年的開端,不論古今人們都會對這一天提起重視。在舊社會,離家在外的遊子必須在祭灶這天之前趕回來,參與祭灶。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灶王爺所負責的主要工作,正是黎民百姓的飲食,是以這個節日在我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相當高。

參考資料:

【《中國灶神由來》、《祭灶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