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劉備兵敗當陽,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關羽、諸葛亮和劉琦,都是誰?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發生在劉備兵敗當陽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關羽、諸葛亮和劉琦。原文如下:

正說之間,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順風揚帆而來。玄德大驚。船來至近,只見一人白袍銀鎧,立於船頭上大呼曰:“叔父別來無恙!”小侄得罪。”玄德視之,乃劉琦也。琦過船哭拜曰:“聞叔父困於曹操,小侄特來接應。”玄德大喜,遂合兵一處,放舟而行。在船中正訴情由,江西南上戰船一字兒擺開,乘風唿哨而至,劉琦驚曰:“江夏之兵,小侄已盡起至此矣。今有戰船攔路,非曹操之軍,即江東之軍也,如之奈何?”

玄德出船頭視之,見一人綸巾道服,坐在船頭上,乃孔明也,背後立著孫乾。玄德慌請過船,問其何故卻在此。孔明曰:“亮自至江夏,先令雲長於漢津登陸地而接。我料曹操必來追趕,主公必不從江陵來,必斜取漢津矣;故特請公子先來接應,我竟往夏口,盡起軍前來相助。”玄德大悅,合為一處,商議破曹之策。孔明曰:“夏口城險,頗有錢糧,可以久守。請主公且到夏口屯住。公子自回江夏,整頓戰船,收拾軍器,為掎角之勢,可以抵當曹操。若共歸江夏,則勢反孤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兵敗當陽,被迫放棄前往江陵的原定計劃,向漢津方向逃跑。曹操在後緊追不捨。幸好關羽率兵及時出現,保護劉備等人上船。眾人正在慶幸之際,突然發現江面上出現眾多戰船,不禁大驚,後來才發現這是諸葛亮的接應船隊。經過諸葛亮的講述,劉備這才明白,原來關羽和劉琦的出現,都是諸葛亮事先所作出的部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掎角之勢”, 意為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虛相陷誘,指成提挈之舉,終無掎角之勢。”

小說中描述的劉備兵敗當陽的故事,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三國志?關羽傳》稱:“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由此可見,劉備的兵敗及關羽的出現,都是歷史的真實。

那麼,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巧妙部署令劉備脫險之事又是不是真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在當陽遭曹軍攻擊後,“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這就是說從離開樊城開始,諸葛亮就一直與劉備在一起,還是劉備女兒、徐庶母親被俘的見證者。劉備及諸葛亮能夠脫險,與諸葛亮毫無關係,而是關羽的及時出現所致。

既然如此,小說作者為何要將功勞放到諸葛亮身上呢?原因很簡單,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不過,作者的這個改動也出現了一些瑕疵和紕漏。按照小說的說法,在劉備南撤一開始,諸葛亮就帶著劉封等人前往江夏。為了保證安全,諸葛亮至少也應該將劉備的家小一起帶走。作為神機妙算的軍師,又怎麼會讓主公的家小陷入危險中呢?顯然這是很不合理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