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孔子為何預測大秦會最終崛起最終字字驗證,隱藏怎樣細節

撰文/趙固仁

秦始皇的厚厚祖業成了他完成大一統的最大資本。

歷史蒼茫如雪,當大秦帝國的秦始皇再度走進視線後,又引發後人不斷對其進行解讀。

孔子可能是第一個預見大秦必將崛起的人。 “秦,國雖小,其志大。”並且又對其作為給以了深度分析。以此可見,孔子對於天下大勢有著清晰而又準確的預測,果然,秦嶺的山脈不斷滋養著秦人,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著昂揚的夢想。

儘管大秦帝國在秦始皇嬴政39歲這年一手締造,但是卻不能忽視整個基業的成就是不斷疊加累積起來,最終囊括出泰山之大,與江河之盛。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善於用人,強勢推進大秦戰略成了祖輩們的重要遺產。在“天下爭於戰國”的年代,是秦國不斷醞釀實力的開始,而那個時代的周邊各國無不是英雄輩出,彼此不分軒輊。如同《戰國策》所形容的那樣“今取古之萬國者,分一位戰國七。”因此,一段歷史上最浩大的爭鬥掀開序幕,於是形成了他們拼君主,拼人才,拼將帥,拼士兵的“大爭”年代。

公元前361年,只有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成了秦國的當家之主。這個年輕人深度認可“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以及“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歸根起來就是,這個秦國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才能在列國之間群求生存和強大崛起。

接下來秦惠王又繼承了商鞅的所有改革,並且以“連橫”破“合縱”的戰略對列國進行瓦解。然而此時的秦國終究還是“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於是繼續韜光養晦,不斷進行蠶食戰略。到了秦昭襄王的長達五十六年的執政歲月,徹底實現了“四世有勝”的積累,並且秦國的政體愈加完善。在這一時期的白起一舉摧毀韓、魏、趙、楚的一二百萬人馬後,秦昭襄王終於實現了“取九鼎寶器”的願望,這一點,被司馬光以謹慎地寫下:“西周既亡,天下莫適為主。”

顯然秦始皇嬴政是歷史的某種偶然和必然,應運而生相當適合。

公元前251年的秋天,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成了秦孝文王。這個生養了二十多個兒子的他,最終因為呂不韋的奇貨可居的算盤將質押在趙國的秦異人變成了他的繼位者。

歷史的驚人偶然發生了,只當了三天的秦孝文王就撒手人寰,因此秦始皇的父親很快即位成了秦莊襄王,在位也不過三年,而大秦卻一天一天的龐大起來,在呂不韋的主持下,大秦對外節節勝利,最終迫使韓、趙、楚、魏再度合縱攻秦。

12年那年,嬴政成了秦國的小主人,雖然還不能親政,但是他已經被確認成未來的唯一秦國之王。

命運彷彿對他格外慷慨。

他是秦昭襄王的曾孫,秦孝文王的孫子,秦莊襄王的嫡子。如果沒有純粹偶然的自然因素和具有主觀能動性地認為因素共同作用於那個時間,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都不能登上王位。

“已酉,王冠,帶劍”,這個帝國的春天一時之間讓秦嶺無不染上了壯觀與絢麗的色彩。

僅僅用了兩年他就橫掃了根深蒂固嫪毐集團叛亂和呂不韋的龐大勢力,並且以博大用人情懷先後重用李斯、韓非等人,這些無疑成了帝國的最大軟實力。尤其是法家之術的韓非子的學說,讓他終於體會到了皇帝駕馭群臣的快感,然而無論秦始皇有多厲害,卻不能忽視祖宗基業留下的重要實力。

秦始皇親政之前,主持秦國大政的相國呂不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積極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從《史記》、《戰國策)的記載看,隨著秦始皇年齡的增長,他可能已經開始參與有關政務。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東方各國勉強拼湊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被粉碎。以楚國為“縱長”的楚、趙、魏韓、衛五國聯軍各自潰散。從此,“合縱”徹底瓦解。當時就有人斷定:“當如今日山東之國弊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週折節而人秦,燕、齊、宋楚已屈服矣。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盡為秦乎!”這表明,統一戰爭的前奏已經吹響。

秦始皇立志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無論削弱強趙、併吞戰國,還是南取百越、北卻匈奴,秦始皇始終是最高戰略決策者。

經過八年的精心準備之後,他正式發動了統一戰爭。

從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攻滅韓國,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不戰而下齊,他僅用了十年之功便先後吞滅東方各國,繼而又用數年時間開疆拓圖,完成了統一大業。這場統一戰爭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對手之強勁、影響之深遠,都是前無古人的。

通觀整個戰爭過程,秦國的戰略方針正確,政治、軍事、外交謀略相當出色,戰爭進展順暢、有序,基本上沒有重大失誤,更沒有給對手們留下任何喘息的機會。這一點充分展示了秦始皇的政治才幹和軍事謀略。

用人是秦始皇成為秦始皇的重要原因,在他的此後帝王歲月,君臣關係大多都能善始善終;善聚善散。李斯“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這種關係一直維持了三十年,相當不易。

除了李斯外,輔佐秦始皇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叫尉繚,正是在他的建議,要秦始皇不惜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破壞諸侯合縱,打亂各國戰略。

尉繚與李斯不一樣給高官厚祿就努力報效,他曾經敏銳地發現這位年輕的君王的性情。認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顯然尉繚覺得秦王這人太嚇人,甚至認為他為了籠絡人心而故意低自己一等,這些都被尉繚看做是一種可怕。但是秦王發現他要逃跑極力挽留,任命他為國尉,管理全國軍事行政事務,因此尉繚最終選擇留下為秦王效命。

此外,還有茅焦儘量勸說秦始皇恢復與生母關係。因為此前秦始皇車裂其母情婦繆毒,撲殺兩弟並把母親遷出成陽,將她囚禁於雍。許多臣工認為這種處置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損秦國形象。一批臣工先後進諫,秦始皇大怒。他下令說:“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諫臣前赴後繼,被處死者達二十七人之多。齊客茅焦不顧秦始皇的警告,執意進諫。他批評秦始皇說:“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貧陽宮,有不孝之行。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秦始皇醒悟,於是糾正錯誤,並“立焦為仲父,爵之為上卿”。

類似這樣的人物還有頓弱,姚賈等等。因此從這些用人來看,秦始皇用人原則確實做到了“不取其汙,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而無咫尺之功者不賞。”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秦始皇通常不誅殺諫臣,除了“以太后事諫”是唯一一次。因此大秦建立之前,尉繚有惡意攻擊之嫌,他沒有殺,茅焦語言激烈,他沒有殺,頓弱高傲直言,他沒有殺,被駁倒他也沒有殺。因此漢朝總結秦始皇的成功之一就是因為能夠“聽眾人之策”。此外對功臣宿將他都能保持善始善終。秦始皇滅三晉,逐燕王,而數破楚軍。輕敵之心也由此而生。在南討楚之策時,李信認為動用二十萬兵力足矣而王朝則力主傾秦軍主力以六十萬大軍滅亡楚國。秦始皇認為王翦年老膽怯,而李信年少壯勇,於是命李信及蒙恬統帥二十萬軍隊伐楚。王翦見自己的方略不被採納,便託病辭職,回故鄉頻陽養老。李信和蒙恬初戰告捷,破兵斬將,攻城掠地。可是楚軍趁著李信輕敵不備,率軍轉移之機,尾隨跟進,連續攻打三日三夜,大破李信軍。

泰始皇聞之大怒。軍情緊急,他親自趕往頻陽,當面向王翦致歉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他懇請王翦抱病出 徵,率秦軍抵禦西進的楚軍。王翦託詞老邁昏賴,病體較津弱,一再推辭,請更擇賢將。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不準王翦推辭。

王翦當即提出任職的條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泰始皇表示一切聽從王翦計劃,並親手將上將之印交給他。於是王翦統帥大十萬大軍出征,始皇親自送至灞上。

臨行前,王翦出人意料竟然又跟秦始皇提出條件,請求賜給他田宅園林,秦始皇說:“將軍行矣,為何擔心日後貧困?”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結果讓秦始皇哈哈大笑,才知道王翦是要讓他不必擔心自己謀反。事後王翦也對人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以自堅,難道讓秦王懷疑我造反嗎?”

此外包括蒙恬、蒙武、蒙恬蒙毅祖孫三代都成了秦始皇的三代忠臣,也因此讓蒙恬在秦始皇死後由於忠心過度被趙高假傳聖旨依舊自殺,這無疑是源自於對秦始皇的愚忠了。從這一點來看,與後來的劉邦、隋文帝、朱元璋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有著鮮明對比。

因此概括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但從用人和君臣關係來看,至少這一點便可以留給後人許多討論空間,因此,暴君與仁君之間的尺寸還需要繼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