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朱元璋殺了很多勳貴功臣,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還算保留君臣之情!

翻看明初的歷史我們就能知道,朱元璋殺了很多勳貴功臣,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暗殺的,並不是撕破臉殺的,還算保留了一份君臣之情吧!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家境貧寒,自幼孤苦。元末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隨處肉眼可見的官府欺壓良善,官逼民反,讓朱元璋對當官的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感。即使自己成了皇帝,對待文武百官也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所以大明立國之初,對待百官很苛刻,不但俸祿低,工作重,稍微犯點錯,輕則丟官,重則流放,被砍頭也是經常事。從這個角度去看,朱元璋內心裡是和百官集團對立的。殺他們,朱元璋似乎有快感!

大明張良與乞丐皇帝的相遇

劉伯溫是文化人,在元朝還中過進士,屬於大知識分子。而當時朱元璋是一方小軍閥,手底下有幾千兵馬,四處搶地盤,還沒成氣候。兩者境遇和身份的差距非常大,劉伯溫也不可能去主動投靠,他是被綁去的。

朱元璋派人拿刀把劉基先生給請來了。不來可以嗎?當然可以,就是得留下腦袋。劉伯溫也不是貞潔烈女,最終也就半推半就的順從了。其實動腦子好好想想就知道,造反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文化人幹不來。所以歷史上那些文化人主動去投靠義軍的故事基本都是編的,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被迫入夥的!

亦師亦友的和諧關係

創業之初,大家往往能夠眾志成城,正所謂“同甘難,共苦易”就是這個道理。劉伯溫入夥後的表現一直都不錯,尤其是在是否與陳友諒決戰這件事上,他堅定的站在了朱元璋一邊,並且深入淺出的為眾人分析了“或戰或和”的利弊,制定了完美的作戰方案。從鄱陽湖大戰前夕開始,劉伯溫真正成為了朱元璋的第一謀士。

在南中國霸主之爭裡,無論是對壘陳友諒,還是降伏張士誠,亦或是剿滅方國珍、處置小明王等事件中,劉伯溫都居功至偉;北伐中原毫無懸念,劉伯溫此時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南京城的佈局和大明軍隊衛所制的建設中。

朱元璋本身就非常善於行軍打仗,但是劉伯溫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能想到的,劉伯溫都能想到;他想不到的,劉伯溫還是能想到。至於定都何處,風水天時等術數方面,劉伯溫更是多智近妖。所以在創業期,朱元璋可以說是劉伯溫的學生,不斷從劉伯溫的智慧中,吸取自己想要的養分,兩人的關係也非常親密,是砥礪前行的好戰友。

克服陰影的最好方法就是抹殺陰影

建國後,朱元璋再不是那個披荊斬棘的放牛娃,他變成了驅除韃虜,再造華夏的千古一帝。身份的轉變也改變了他的心境,他變得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而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不至於對劉伯溫動殺心,他只是想折磨一下對方而已,讓對方體會體會被人操縱,並且毫無還手之力的感覺。

按照劉伯溫的功勞,即使不封國公,也應該封個侯爵,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他只給了劉伯溫誠意伯的頭銜,食祿僅240石,也就是右丞相李善長的二十分之一罷了。

除了爵位很低外,朱元璋給劉伯溫的官職也不算很高,是御史中丞。頭上還有個御史大夫,即名將湯和。

在平時的工作中,文官集團分成了兩個派系,一方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這群人是跟著朱元璋造反起家的老班底;另一方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這種人屬於後來投靠朱元璋的,有點後孃生養的感覺。在雙方的爭鬥中,朱元璋也基本都是站在了淮西老兄弟們一頭,對劉伯溫一黨的打壓,有目共睹。

從建國後朱元璋的行為看,他是有意識的在折磨劉伯溫。這時候沒有什麼具體原因,猜測來看,應該是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的表現太過於耀眼了,以至於讓朱元璋心裡很不舒服,甚至產生了些許的陰影。所以朱元璋現在才會處處針對劉伯溫,只有把劉伯溫批的皮無完膚,才能證明劉伯溫也不過是個凡人,並不比自己強。朱元璋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抹殺劉伯溫給他造成的心魔。

殺心漸起

假如劉伯溫能夠體會聖意,退隱山林其實是最好的選擇。他可以跟朱元璋要一大筆錢,然後做個富家翁。每天與竹喧山林為伴,約三五好友飲酒作詩,這才應該是他建國後過的生活,也是朱元璋願意看到他過的生活。

然而劉伯溫雖然足智多謀,但卻談戀權力。與其說他不能體會聖意,不如說他故意不去往那個方向去想。淮西與浙東的鬥爭日漸白熱化,雙方互相攻擊對方,甚至鬧出了人命,滿朝文武紛紛站隊,整個朝堂風聲鶴唳。

朱元璋本來就痛恨官員,而劉伯溫和李善長還撥弄了他的逆鱗——黨爭!作為一代明君,怎麼能容忍被大臣當猴子耍呢?怎麼能容忍別人結黨營私呢?他們想幹嘛?難不成要架空自己?所以,他們這無異於在逼朱元璋出手!

決定命運的談話

面對朝堂上兩股勢力的鬥爭,朱元璋要出手了。李善長的宰相之位肯定不保了,關於劉伯溫的去留,朱元璋還要在斟酌一下。因此,便有個下面這次談話。

劉伯溫奉旨覲見朱元璋,兩人開始閒聊,朱元璋先是緬懷了過往,然後逐漸把話題過渡到朝堂。突然朱元璋說起要罷相李善長,詢問劉伯溫誰來繼任最好。作為一個智者,劉伯溫對這次談話是有準備的,他表示誰來接替宰相之位,全憑皇帝乾剛獨斷。對這個答案,朱元璋很滿意,緊接著自己提出了幾個候選人,包括李善長那邊的胡惟庸,也包括劉伯溫這邊的楊憲。劉伯溫的回答也都十分中肯,分析了這些人的優缺點,並不偏袒誰,也不惡意中傷誰。

如果事情到這裡結束,那將十分完美,但事情還沒結束,朱元璋問出了最致命的問題:“我覺得愛卿你當宰相是最合適的!”

劉伯溫聽到朱元璋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渾身汗毛倒立的狀態,只不過權力對他的誘惑太大了,以至於衝昏了他的理智,他沒有推脫。僅僅表示自己確實有這個才能,但選誰當宰相,還是皇帝做決定吧。

聽到這個答案,朱元璋明白,劉伯溫也是十分戀權的人,而權利是朱元璋個人獨享的私人物品,染指者,必死無疑!

劉伯溫的歸宿

從這次談話後,朱元璋便疏遠了劉伯溫,浙東一黨也逐漸失勢。劉伯溫大概是意識到自己犯了大忌,所以主動留在京師養老,希望朱元璋能夠明白,自己並沒有野心。但是他又失策了,朱元璋起於微末,能在亂世中崛起稱帝,心志堅定非常人可比,他下定決心除掉的人,誰也救不了!

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他的死對頭胡惟庸去探望,並讓御醫診治。結果劉伯溫病的更重了,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結局

這場黨爭其實沒有勝利者,從表面看,劉伯溫失去聖心,最後慘死,他的浙東集團也分崩離析。但是淮西集團也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在十幾年後,他們就被朱皇帝連根拔起,牽連被殺者,達到了4、5萬之眾,慘烈程度遠勝劉伯溫當年。

文官集團的相互爭鬥並不是想造反,他們只是在爭權,希望把宰相之位留在自己這邊。但是朱元璋並不想把自己的權力分給下面的人,他的目標是廢除宰相制。可嘆劉伯溫、李善長和胡惟庸等人,聰明一世,也沒能逃脫權力的誘惑,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悲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