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由來是什麼?劉邦為何要這麼做呢?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由李清照寫的詩引來了無數文人的共鳴,在很多文人的眼中,項羽是真英雄,真豪傑,他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為不如劉邦狡詐而已。儘管劉邦最後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但許多文人依然輕蔑劉邦,認為他私德有虧,不是光明磊落之人。

我們可以從很多文人的詩中看到為項羽的結局而扼腕嘆息的句子,卻幾乎看不到讚美劉邦的內容,而那句出現在史書中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也是劉邦自己寫的,並不是出自他人之手。

垓下之役,楚軍絕大多數戰死,項羽的兄弟們血染疆場,就連他最心愛的女人虞姬也已拔劍自裁。昔日項羽舉鼎,名聲響貫九州,後又讓天下臣服,成為一代霸王,最後卻被曾經的無名之輩劉邦打垮,很多人認為,這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足以使項羽的內心崩潰,所以他拔劍自刎是感情使然。

但項羽其實並不是一個只會感情用事的武夫,儘管在治國上,項羽有所欠缺,但在打仗上,項羽雖然算不上戰神,卻也是一把好手。在鉅鹿之戰中,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秦軍,項羽就沒有退縮,他透過破釜沉舟的方法讓楚軍沒了退路,在與秦軍交鋒時,楚計程車兵拼盡全力,秦軍漸漸由優勢變為劣勢,這場戰役最終以項羽大獲全勝而告終。

到烏江邊時,項羽昔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卻全然消失,眼看劉邦追兵將至,因為無言見江東父老,他便拔劍自刎了,這是多麼悲壯的結局呀!可剝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我們發現問題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筆者認為項羽拔劍自刎除了感到羞愧的感情因素之外,還存著致使項羽拔劍自刎的現實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1。歷史給了項羽機會,他卻沒有把握好

秦國在進行統一的過程中,楚國的大將項燕臨死前曾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呼喊,他的後代項梁、項伯以及項羽為了實現項燕臨死前的那一聲呼喊,做夢都想把嬴政殺了。隨著秦統治的日益衰落,項羽發現了機會,他開始在暗地裡召集昔日的楚人,以期東山再起。

由於打著大楚的旗號,許多人紛紛響應,項羽也漸漸成為了秦末混戰的勢力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劉邦攻破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他與民秋毫無犯,秦朝皇帝的宮殿依然矗立在都城中,金銀珠寶絲毫未取。

而等到項羽進入咸陽時,一切則被攪得天翻地覆,金銀珠寶被他據為己有,咸陽城的百姓流離失所,就連象徵整個秦帝國偉業的阿房宮也被燒燬,後世有人作文哀嘆道“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就連降王子嬰也被置於死地,由此可見項羽心中想的不是天下,他洩的是為自己的爺爺進行報仇的私憤,他的格局比起劉邦存在明顯的不足。

當咸陽城被糟蹋之後,項羽感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攻破咸陽之後,項羽想的不是如何安定天下,而是如何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凸顯地位,項羽進行了分封,自己成為了王中之王,號稱西楚霸王。政治制度由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轉逆成了鬆散的分封制,這明顯是歷史的大倒退。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安穩日子沒過幾天,天下再度陷入戰亂之中,諸王為了政治上的利益而相互廝殺,百姓再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歷史其實給了項羽一統天下的機會,可這個機會被項羽握在手中後卻又拋棄了,所以項羽註定要被歷史潮流所掩埋。

2。性格特點不適合得天下

項羽有個好叔父項梁,為了完成宏偉大業,項梁對項羽悉心栽培,他想把項羽塑造成為一個有勇有謀、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人,可惜項羽學書不成,學劍也不成,學兵法時,項羽只是懂得了皮毛就不肯學了。項羽一心想成為的是“萬人敵”,而劍術、謀略這些東西在項羽眼中是沒有太大價值的,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硬邦邦的拳頭。正是這種思維方式使得項羽養成了做事優柔寡斷的性格,失去了除掉劉邦的絕佳機會。

沛公劉邦攻破咸陽,在霸上駐紮之後,項羽的謀士范增就提醒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他又對項羽直接指出“急擊勿失”的策略,此時的項羽由於司馬欣的挑撥確實想殺了劉邦,可讓項羽憤怒的不是劉邦內心的天下之志,而是劉邦事先攻破咸陽,即將能夠享受到“天下珍寶盡有”的奢華。在後來的鴻門宴中,當劉邦告訴項羽自己沒有先攻破咸陽,司馬欣之語純屬挑撥後,項羽對劉邦的仇恨便消失了,由此可見,在複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中,項羽始終是一種孩童心態,把很多事情想得太過簡單了。

在宴會進行的過程中,即便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並且多次舉起玉佩,項羽都沒能果斷做出決定,後來經樊噲一番勸說之後,項羽徹底動搖了。即便劉邦不辭而別,項羽也欣然接受了劉邦的禮物,他被劉邦的表演徹底地欺騙了。當范增看到這些事情之後,只能遺憾地嘆息“豎子不足與謀”,對於項羽也只能恨鐵不成鋼了。

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但項羽的性格特點卻是:容易相信他人,把複雜的事情簡略化。我們不能說這種性格不好,但這種性格限制了項羽在秦末亂世之中的發展空間,若只成為在戰場上廝殺的將軍,項羽會是一把好手,可是在進行復雜的政治鬥爭以及得天下與治天下上,項羽是真的不行。當項羽逃到烏江邊,他不能不反思自己的一生,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得到天下的事實,項羽才拔劍自刎的。

3。無資本東山再起,保護江東

經過垓下一役,項羽失去了東山再起的資本,他的武將集團、文臣集團以及昔日成千上萬的楚軍已經不復存在了。很多人認為楚霸王項羽過江之後可以重整旗鼓並與劉邦抗衡,當項羽逃到烏江邊時,烏江亭長就告訴他“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

儘管烏江亭長說這句話是為了勸慰項羽儘快過江,可從他的這句話中我們卻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兩個資訊,第一個是江東的地域非常小,第二個是江東的人口數僅為幾十萬。在土地面積上,劉邦已經佔據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而處於狹小地區的項羽則很難展開自己的軍隊,而且江東還有百姓的生活區,軍營的訓練、作戰將受到很大限制;在人口上,江東只有幾十萬人,除去老弱婦孺,項羽能夠調動起來的軍隊最多不過二十萬,這和擁有百萬之眾的劉邦軍隊對陣簡直就是以卵擊石。

而且項羽逃至江東後,劉邦怎麼會給他喘息的機會呢?必定會緊追不捨,斬草除根,江東的百姓將因此遭受戰禍。在項羽的內心深處,自己的家鄉佔有著重要位置,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項羽還是願意為自己的家鄉做出犧牲的。

自己已經沒有資本東山再起了,逃至江東還會把戰禍帶給那裡的百姓,項羽最終選擇了自盡,徹底退出了楚漢之爭的歷史舞臺,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他人好!項羽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的這一決定適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天下最終歸於適合得到天下的人,歷史也選擇了順應歷史潮流的人,繼續向前發展。

參考資料:

《史記 高祖本紀》

《史記 項羽本紀》

《漢書 韓信傳》

《資治通鑑 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