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1637年明清皮島之戰,傷亡比40000260,這數字靠譜嗎!

1637年的明清皮島之戰,傷亡人數是個謎。

明朝守軍的傷亡疑議不大,守島官兵約萬人陣亡,全島軍民死傷在四萬左右,這點在明、清、朝三方史料中記載大致一致。

謎一般的是後金軍的傷亡。

《清實錄》中記載徵皮島陣亡40人,骸骨不能辨識,合葬於通遠堡。

朝鮮史料記載清兵

“死者甚多,大將一人亦中丸而死”

,但對己方傷亡卻毫無記載。

《盛京滿文原檔》裡又記錄:滿洲八旗共陣亡149人,蒙古八旗陣亡12人,漢軍陣亡99人,加起來是260人。

要搞清來龍去脈,還要從皮島之戰說起。

皮島是朝鮮鐵山半島以南西朝鮮灣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9。2平方公里。位於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樞紐處,位置重要,島上有山,易守難攻,是個理想的屯兵場所。

1622年明將毛文龍在皮島開鎮後,便與遼東沿海諸島及旅順明軍互為犄角,虎視遼東沿海諸城,威脅後金腹地。

這一行動實際上是在後金政權背後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使其面臨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島上明軍利用有利的地勢,不斷深入後金境內,在敵肘腋之間批亢搗虛,乘隙突襲,牽制後金的西進行動。

毛文龍在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被袁崇煥所殺,這裡面的是非曲直不是本文重點,暫且略過不表。

雖然毛文龍被殺,此後島上總兵迭易,但皮島還在明軍手中,它在遼東的重要戰略地位也沒有改變。即使小小皮島需要耗費明朝每年餉銀五十七萬八千餘兩,明朝不惜東挪西湊也要給它湊出來,因為皮島仍然有其作用。

有皮島在,後金就如芒刺在背,不得不防備來自背後的打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並不是沒有想辦法,移民、招降、進攻,能用的招數都用了,皮島內部雖然也不太平,但還是牢牢掌握在明朝手中。

也正是由於皮島的存在牽制了後金,側翼未靖的情況下他們不敢大舉西進。

皇太極擊敗了林丹汗,消除了西面蒙古的威脅,1636年,他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即皇帝位。

當年12月,皇太極親統大軍進攻朝鮮,勢如破竹,兩個月後朝鮮就宣告投降。朝鮮一降,對皮島用兵勢在必行。

二月初二,皇太極派貝子碩託為主將,帶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降將攜帶12門紅衣大炮,又徵發剛投降的朝鮮派遣戰船五十艘,前往攻取皮島。

關於碩託進攻皮島的過程,清朝各種史料裡都缺乏記載,但顯而易見並不順利,因為到了三月八日,皇太極又命令阿濟格率兵千人前往助攻。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進展順利,碩託早就拿下皮島,不用再勞煩阿濟格。

阿濟格入朝後,取代了碩託成為指揮官。

此時,雙方的兵力對比是,清軍三順王下屬全部漢軍,大約有三萬五千人,八旗兵每牛錄抽調甲士四人,再加上阿濟格等的護軍,人數在2000人左右,還有朝鮮兵5000人,共計42000人左右。

皮島上的明軍,這時候人數在17000人左右,計有:皮島總兵沈世魁的12000人,來增援的明軍5000餘人。

攻取皮島的過程也頗為蹊蹺,清朝史料裡只記錄了碩託、阿濟格先後來攻皮島,到了四月初五召開軍事會議,定下分兵兩路奇襲的方案,用漢軍和朝軍佯攻,以八旗兵乘坐小船悄然渡海,發動奇襲。

四月八日晚,清軍按照方案執行,集結戰船在正面聲勢浩大地發炮佯攻,另一路則以滿洲驍將鰲拜、準塔領兵,順利登島。前鋒上島後守住陣地舉火為號,越來越多清軍從缺口湧入。

明軍依靠的是大炮和工事,近戰難以取勝,清軍兵力又佔優勢,明軍更加無法抵擋,皮島遂被攻克,守將沈世魁等諸將被擒後不屈被殺。

四月八日到九日的戰鬥沒什麼大問題,但記載裡有個很大的疏漏。

二月初二碩託就來攻皮島,三月八日阿濟格又來增援。二月初二到三月初八這一個多月裡,只記載有

“守將沈總兵堅守,不能克”

三月初八到四月初八這段時間,更是毫無記載,無論清朝還是朝鮮史料都是隻字不提,彷彿清軍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裡無所事事,不是來打仗而是來休養。

這無疑不符合常理,數萬人的大軍在近兩個月時間無所作為,吃喝用度可省不了,當時的皇太極沒這麼多糧餉可以浪費。

答案其實並不複雜,清朝諱言己方攻島時的損失,因此忽略不記。

但在一些其他資料裡,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金玉和,是漢軍正黃旗將領,在順治元年(1644年)的懷慶之戰中與大順軍交戰陣亡。

金玉和曾從徵皮島,在《八旗通志·大臣傳》裡,記載金玉和

“二年從上徵朝鮮,旋隨武英郡王阿濟格攻明皮島,以前進之水師失利,玉和不趨援論死。上以其有率眾投誠功,免死革世職。”

還有二等男爵金礪,他記載中的罪責是

“停泊觀望,致前隊失利”。

“前進之水師失利”,“前隊失利”這些敗績,不見別處記載,可以說明問題。

清朝檔案裡記載的260人陣亡都註明了原因,都是在四月初八總攻中而死,沒有死在之前的。

顯然,檔案是經過篡改和美化的。

戰爭中,雙方總是會誇大對方傷亡,淡化已方損失,在《清實錄》里正是如此,對清軍的傷亡人數一向諱莫如深,能不記就不記,記了也是大大縮水的數字,在清朝前期尤其如此。

即使夜襲皮島時的260人傷亡,也是不可靠的。

朝鮮資料中記載,皮島守軍

“終日血戰,力盡。諸將皆不屈而死。”

事實上抵抗到13日才告平息,最後的守軍聚集在山頂,決死抵抗,到十三日才

“盡為敗沒。”

但這也只能推斷出從二月初二到四月八日,清軍傷亡必定遠超260人,至於具體數字,如果沒有新的證據出現,恐怕是難以考證了。

不論如何,清軍還是攻下了皮島,島上四五萬軍民傷亡殆盡。

關於皮島,可以再多說兩句。

不管怎麼評價毛文龍和皮島的地位,事實上也要看到,後金先後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鮮,攻下旅順後,即使毛文龍復生皮島也難以守住了。

那如果毛文龍不死,是否就能阻止皇太極平蒙古、朝鮮呢?

我的看法是也不能。

皮島兵力最多時,也只有3萬不到,且明軍長於水戰、守城而弱於野戰。

皮島確實對後金有牽制作用,使其有所顧忌,但要說有決定性作用,恐怕也言過其實。

東江鎮之兵打打游擊戰,搞搞敵後偷襲可以,要當面鑼對面鼓與後金硬剛,顯然是打不過的。除非崇禎下決心把皮島建成反攻的基地,不斷調兵過來,但不論是財力或是兵力上,這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皮島重要,皇太極為何不先徵皮島?

可以做個對比,皇太極親自率兵十萬攻取朝鮮,其中滿八旗兵近半。攻打皮島開始只派了個貝子碩託,後來才加派武英郡王阿濟格,參戰的滿八旗兵力最多也只有3000多人。

雖然守島官兵英勇抵抗,但終究無力改變皮島已孤立無援,必將失守的事實。

反過來說,在當時只有做好統戰工作,將皮島與寧錦防線、朝鮮之間連為一體,才能發揮最大戰鬥力,有效遏制後金。對明朝來說,這正是無法做到的。

就清朝而言,即使戰力佔優,卻並不是決勝的決定性因素,團結才是,這恰恰是明朝所欠缺的。

皮島失守已是早晚的事,它的影響並不是非常的大。它可以視為一個標誌性事件,代表明朝在遼東沿海防線的不復存在。接下來,皇太極可以更放心大膽地向遼西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