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孫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人這4條理由,並非沒有道理!

近些年,網路上出現這樣一種的言論,“孫武和伍子胥有可能是同一個人”。

由於兩人都記載於《史記》,而且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很高,所以讓很多人覺得荒誕。

其實,對史料文獻保持一種懷疑態度原本就是歷史愛好者的基本素養,比如春秋時期的子貢就提出過“商紂王沒有那麼壞”。

因此,我們懷疑孫武和伍子胥是同一個人,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只不過孫武作為兵聖太深入人心罷了。

一、史料方面

關於孫武的史料記載,最早起於司馬遷的《史記》,可是《孫子吳起列傳》對孫武的描述只有寥寥數筆,截止於訓練宮女,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此外,《史記》成書於西漢,相比成書於戰國的《左傳》《國語》要弱一籌。

《左傳》是偏記事,《國語》偏記言,是公認關於春秋史最詳細而客觀的文獻,但是兩本書都沒有提到孫武這個人。

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聖孫武,在戰國時期卻毫無存在感,是不是很奇怪?

二、才能方面

眾所周知,孫武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伍子胥有不凡的政治才能,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孫武在政治方面也很有才華,伍子胥在軍事方面也不弱。

漢簡《孫子兵法》有記載,孫武對吳王闔閭分析過天下形勢,根據晉國六卿的土地制度,預測韓、趙、魏三家將瓜分晉國。

《左傳》有明確記載,伍子胥向吳王闔閭獻策,將吳軍分為三支,輪流騷擾楚軍,這便是“疲楚戰略”,其軍事作品《水戰兵法》,剛好彌補《孫子兵法》在水戰方面的缺陷。

孫武和伍子胥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有才能,兩人的能力幾乎完美重疊。

三、性格方面

孫武和伍子胥的性格也頗為相似,都十分剛硬,講究原則,不容易動搖。

《史記》有記載,孫武喊出“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不顧吳王闔閭的反對斬殺了二姬。

伍子胥也是有名倔脾氣,多次苦口婆心的勸說吳王夫差,不要接受勾踐的投降,不要被奸臣伯嚭矇蔽,不要放勾踐回越國,不要北上攻打齊國,最後甚至直斥夫差。

由此可見,兩人雖然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都缺少了政客的世故。

四、名字方面

伍子胥苦諫吳王夫差失敗後,被派去出使齊國,這時候伍子胥預感不妙,於是把兒子伍封託付給齊國的好友鮑牧。

伍封拜鮑牧的長子鮑息為兄長,不再用伍姓,而是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這也是後世把王孫氏的人當作伍子胥後裔的原因。

上古音中,伍、五、武同屬魚部,這三個人是可以通用的,伍子胥又作五子胥。

所以,伍子胥可稱“(王)孫/武(伍)子(胥)”,這也是孫武和伍子胥兩者重合的重要依據。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文獻能夠間接驗證孫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人。

比如《漢書·刑法志》有記載,“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吳是吳起,商是商鞅,白是白起,孫便是孫武,這四人都是迫害而死。

可是在《史記》記載中,吳起、商鞅、白起三人是被害,而孫武卻在伍子胥被殺後悄然隱世,顯然《漢書》與《史記》有矛盾。

如果孫武和伍子胥重合的話,這句話就沒有問題了。

有一點值得強調,雖然《史記》對孫武的記載相當簡略,但之後許多史料文獻都在司馬遷的基礎上,為孫武編造了更多的故事。

比如趙曄的《吳越春秋》,提到孫武隨同吳王闔閭、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國郢都;歐陽修等人的《新唐書》,給孫武生造了一個世系表,認為他是齊國大夫孫書的孫子。

從以上來看,“孫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人”的可能性存在,但沒有一錘定音的證據,因此這種“荒誕”的言論還將繼續。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