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海外撤軍都要花三年?蘇聯解體前,到底還有多少蘇軍駐紮在國外?

如果說人類史上一個國家所擁有的最高兵力的紀錄,那應當是蘇維埃的戰鬥民族莫屬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蘇聯總共動員的兵力就超過了3000萬。同一時間部隊的在編人數就超過1500萬。

二戰中規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蘇德戰爭,說是蘇聯用人海戰術才拿下了最終的勝利,絕不為過。

那時候蘇聯這個戰鬥民族,用鮮血和生命拿下了戰爭的勝利,有870萬英魂死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裡。

隨後戰爭結束,

負擔1500萬的軍隊需要龐大的開支,蘇聯無奈只能選擇裁軍,軍隊越裁越少,也越裁越精。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

蘇聯只留下了將近370萬的精銳部隊。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職,26日蘇聯宣告解體。蘇聯最鼎盛的時期,

有超過50個聯盟國家

然而最終只能無奈分裂成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15個國家。

其中俄羅斯用將近一半的人口,從蘇聯繼承了76%的土地。

許多深愛蘇聯的人會憤憤不平,認為這370萬蘇聯士兵為什麼不去鎮壓維穩,而是最終走到了解散的地步,難道“

竟無一人是男兒

”嗎?

也有人認為,就算蘇聯本土的軍隊不給力,那當時蘇聯還有許多駐紮在境外的軍隊,他們難道不想為自己的祖國出一份力嗎?

一個擁有強大軍隊的國家,怎麼會最終走到了解體呢?

一、蘇聯解體,民心所“向”

軍隊確實是維護一個國家穩定的前提,

一旦軍心離散,都無法保證國家安穩。

但一個國家的民心團結,卻不是軍隊能夠保證的。

蘇聯一直在堅持信奉斯大林主義,斯大林主義也許適合最初的蘇聯,然而早就時過境遷,不再適用於當時的蘇聯。

斯大林主義”要求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集權。無疑,這種制度在國家早期匱乏時能調動起整個國家的力量,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它反而容易形成阻礙。

整個蘇聯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之後,

“斯大林主義”已經無法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自然也就失去了民眾的支援。

在體制逐漸僵化掉之後,蘇聯的前後幾任領導也曾想過要進行改革。結果我們也都看到了,幾次改革成效都不大,還一直在半途而廢,

更是滋生了官僚腐敗和領導失職等問題

,也直接讓蘇聯的經濟開始衰退。

錯誤的民族政策也是導致了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蘇聯原本就是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聯邦制國家一定會面臨的問題就是:難以同心同德。

民族問題一直是蘇聯難以越過的巨壑,蘇聯也為此做過很多努力,但都是無用之功,這也最終導致了聯盟國紛紛離開了蘇聯。

當然,最終還有美國的橫插一手。美蘇冷戰中,美國一直在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對抗蘇聯,

甚至一度打壓蘇聯的經濟發展,推出的美國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蘇聯的諸多聯盟國家,

最終“民主化”程序加快,同時蘇聯也走向瞭解體。

綜合這方方面面,就知道蘇聯當時已經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蘇聯最終走向解體,並非是蘇聯的軍隊“見死不救”。

一個政局動盪、民心離散、還被其他國家虎視眈眈的國家,註定是走不遠的。

所以即使當時蘇聯的軍隊再強,也無法阻止蘇聯走向解體的局面。

當時掌控著蘇聯軍隊的三個聯邦分別是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這三個國家基本處於

三足鼎立

的狀態,反而是戈爾巴喬夫,

他雖然也要為蘇聯的解體負責,但是當時他手上其實沒有什麼實權。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幾乎掌握著蘇聯的所有軍隊,如果他們真的能同仇敵愾,而不是“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的態度,蘇聯絕對不會走到解體那一步。

俄羅斯更是早就預料到了蘇聯會解體,

於是暗中將蘇聯的軍隊的高階將官都置換成俄羅斯人

,在蘇聯解體後,這些軍隊都願意跟著長官誓死效忠俄羅斯。

而分配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軍隊,也最終被這兩個國家進行裁軍,

裁著裁著,軍隊也就沒了。

從二戰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蘇聯計程車兵每一個都是有血性的錚錚男兒,以及蘇聯的女兵也是不讓鬚眉。

因而沒有反抗而得出來“竟無一人是男兒”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

二、境外軍隊回國,已經沒有國了

其實,在當時的蘇聯並不只是本土有370萬軍隊,蘇聯駐紮在境外的軍隊細數之下,也高達一百多萬。

當時的蘇聯軍事實力非常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就派遣了許多軍隊駐紮在其他國家。

光是陸軍軍隊就高達37個師的強大兵力,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空軍以及防空軍,這也是蘇聯一直讓美國很忌諱的一點。

蘇聯的駐外叢集主要包括中央叢集、西部叢集、北部叢集、南部叢集。

中央叢集主要是

蘇聯駐紮在奧地利和匈牙利的軍隊

,坦克師、導彈旅、炮兵旅、航空兵師等不同的兵種,

加起來將近7萬人

。在這兩個國家的駐軍中,蘇聯給裝備的裝甲車和坦克數量都是很高的,其中有2563輛裝甲車、1412輛坦克,

除此之外還有價值不菲的轟炸機

西部叢集主要是駐紮在

東部德國的軍隊

,從二戰蘇聯攻進柏林之後,蘇聯的軍隊就沒有離開過。

蘇聯在這裡派駐了超過30萬的軍隊,一共有22個師、49個旅,外加42個獨立團。

在武器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光是坦克和裝甲車的數量就超過13000多輛,外加10萬輛在二戰期間廣泛生產的汽車。

蘇聯可是舉國之力才撕下了東德這塊“肥肉”,自然是要對東德“

特殊照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德的戰略位置比較特殊,

蘇聯還需要依靠這裡跟美國進行競爭。

畢竟蘇聯認為,東德是最有可能重新發生戰爭的地方。不過屆時主角就不再是第三帝國,而是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

而當時的交通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30多萬的軍隊在短時間內撤走,只會嚴重影響人民的日常出行。

所以為了不佔用過多交通資源,這批軍隊連續撤了三年,才從德國撤完。

北部叢集則主要是蘇聯駐紮在波蘭的軍隊,

約有5萬人

。從1992年就開始撤軍,從作戰部隊到支援部隊相繼撤出,

一直到1994年才全部撤完。

蘇聯在此駐紮軍隊,是因為波蘭由於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在二戰中就被蘇聯和德國瓜分了。

蘇聯需要軍隊駐紮來保證對波蘭人民的維穩

波蘭之所以加入蘇維埃陣營,本質上也是真心實力有限,不得已才加入的。由此可見,

蘇聯在部分聯邦裡,其實不一定是民心所向,這種“分裂”的種子早早就埋下了。

另一方面,南部叢集則是

羅馬利亞和保加利亞

的駐紮軍隊,

將近7萬人

。也是配備了許多先進的武器,從美蘇冷戰的後期就開始逐漸撤出了。

羅馬利亞和保加利亞都是在

1989年的東歐鉅變

中就被推翻了獨裁政權,開始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即使蘇聯不解體,撤軍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除了這幾個叢集,蘇聯還有

駐古巴、蒙古、阿富汗、埃及等叢集,

這些軍隊都是精銳部隊,不過最終也都只能無奈撤軍。

軍隊容易撤,但武器卻沒有這麼容易。

蘇聯最後有很多武器都沒能撤走

而是被當地的國家瓜分了

。這對於蘇聯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損失。

三、曾經的英雄也只能無奈淪為喪家犬

一個國家的解體或者滅亡,對於這個國家的軍隊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比如德國在二戰後被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牆倒塌後,東德的軍隊直接原地解散。

解散的結局還不算是最慘的,

像伊朗那樣的中東國家,革命軍隊一旦失利,便會被全部血洗清算掉,一個不留。

那麼蘇聯的這些軍隊結局如何呢?

自然也是不好的

由於當時冷戰的焦灼局勢,戰爭是一觸即發的,蘇聯需要這些駐紮在他國的軍隊來跟隨自己的腳步,所以駐紮在境外的部隊待遇一般都很好。

蘇聯解體後,

幾個曾經的聯盟國家都想著要繼承更多的武器和土地,自然也沒有太多心情來管這些境外的軍隊。

蘇聯都解體了,被駐紮的國家也更加“有恃無恐”,

他們開始隨意驅逐前蘇聯的駐紮軍隊。

由於軍隊數量實在過於龐大,

蘇聯對這些召回來計程車兵也是真的有心無力,管不了了。

所以當時的俄羅斯給這些士兵唯一的善待就是

可以自願選擇國籍,只要是蘇聯的公民,都可以成為俄羅斯公民。

但是我們都知道,蘇聯的民族問題嚴重,所以除了俄羅斯人,

其他民族的人根本不會想要擁有俄羅斯國籍

最終,原本就是俄羅斯國籍計程車兵倒是沒那麼慘,因為俄羅斯在這場分割蘇聯的“戰爭”中拿下了大頭。但其他很多國家都沒分到點東西,面對這些回國計程車兵,

就只能透過不斷地裁軍來解決

所以許多士兵頓時變成了退伍軍人,而當時受蘇聯解體的影響,曾經的同盟國的經濟都受到了重大創傷,

這些退伍軍人根本毫無福利可言

甚至一度面臨失業的困境

許多曾經保家衛國的英雄

只能依靠勞力賺取生活費,有些甚至被生活所迫,成為了僱傭兵。

加上當時蘇聯剛剛解體,各國都有許多事情尚待解決,所以對於回國計程車兵,唯一的處理方法就是就地分配、“各回各家”。原先在哪裡服役,就歸屬哪個地區。

就這樣做出了最粗劣的劃分,也導致了後來許多問題的產生。

原先蘇聯還在的時候,大家即使擁有其他聯邦的伴侶,那都不叫跨國戀,但是蘇聯解體後,就都變成了跨國戀。

如果無法捨棄自己的國籍,“背叛”自己的國家,那就只能乖乖回到自己的國家裡。

而就算捨棄自己的國家,成為他國的子民,也是有條件的。除了俄羅斯這種可以無條件進行選擇的,

許多國家都規定如果無法透過一系列的考試,就無法獲得該國的國籍。

東歐後來產生的諸多問題,都是由此而生。一個聯盟國家的成立尚且不容易,解體則更是難上加難了。

文/小羊

參考資料:《蘇聯解體:軍隊為何未能保住政權》,曾向榮